第85章 竹林幽幽(1/2)
费无极精神焕发的道:“太祖长拳应源于太祖当年训练士卒的遗法真传,综合士卒在战场上真拼实杀的格斗经验编制成三十二势长拳。
太祖登基后成为一代帝王,昔日士卒犹觉此拳的珍贵,乃名之为‘太祖三十二势长拳’。
太祖长拳以实战性着称于世,就连少林寺空闻大师也对太祖长拳另眼相看,公开承认太祖长拳为少林武功最大的别枝,由此可见太祖长拳在中原武术中有着非凡的地位。
伴随太祖打遍天下,开山立国的‘太祖盘龙棍’也是名噪一时。
太祖盘龙棍亦称哨子棍,以其结构独特,简练实用难防,演练威猛霸气闻名。
其练法至今仍然为各大门派密珍保留,鲜有得见真容。
按理来说,太祖武功名扬天下,我大宋将士自当打遍天下无敌手。
可惜现到如今,一败涂地,愧对太祖在天之灵。”
阿长毕恭毕敬,介绍道:“大宋初年,中原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诸国。
太祖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
同时通过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举措,巧妙施行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集权,进行革新,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大宋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如若不是太祖,恐怕战乱依旧,如何会有大宋的富甲天下。
至于如今的兵荒马乱,也与太祖大有瓜葛。
太祖是个带兵打仗的武将出身,他当然害怕有人尾大不掉,故而让后代铭记于心。
后代记住了太祖遗训中的‘尾大不掉’却忘记了太祖的‘任人唯贤’,以至于宋徽宗、宋钦宗一败涂地,沦为阶下囚。”
费无极道:“太祖皇帝手下,有不少大人物,比方说,文臣赵普、武将曹彬,英雄人物石守信!
石守信是唯一善终武将,其它将军都不得善终,而石守信却不同,他装疯卖傻故而善终,说起来也是可悲可叹了。
还是应了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
狡兔死,走狗烹。
’”
众人听得入迷,一个个恭恭敬敬,规规矩矩。
片刻,费无极与阿长离去,明红、月儿带着明浩、怡乐也离开了。
只留下子午四人且走且谈,在郁郁葱葱,竹林幽幽间,各抒己见。
子午道:“你们不觉得师叔今日有些奇怪么?”
余下一怔,惊道:“怎么了?”
普安心知肚明,马上叹道:“子午的意思,我懂。
今日我家师父为何给我们讲太祖故事,别看讲得热热闹闹,听到说说笑笑,其中用意,深不可测。”
武连不以为然:“虽说讲了许多,记不了多少,可有一点,我算是明白了。”
子午追问道:“什么?
说说看。”
武连道:“赵匡胤这人,是个行走江湖的英雄好汉,只是他做了皇帝。
这身份就与众不同了,是也不是?”
余下道:“我觉得范仲淹有两句话分明是写太祖的。”
普安饶有兴趣,马上看向余下:“此话怎讲?”
武连也凑近余下:“但说无妨?”
子午也看向余下:“说说看。”
余下语重心长道:“既然如此我就吟诵出来,你们自然了然不惑了。”
说话间随即吟诵道: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普安马上妙解道:“不错,做了皇帝当然是忧国忧民,如若行走江湖,自然担忧皇帝与王公大臣。
如若想成为无忧无虑之人,只有一个办法,归园田居,与世无争。
可偏偏人生在世,有许多无可奈何,不得不令人心烦意乱。
想取义成仁,就在天下人忧国忧民之前先忧,在天下人安享快乐之后再快乐好了。
这样就可成为仁人志士,名垂青史。”
武连叹道:“我看家师讲太祖故事的用意,也很简单,就是想让我们学太祖的为人处事。”
子午不以为然:“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太祖是皇帝,我们又不做皇帝,恐怕用不着。”
余下笑道:“这话就大错特错了,为人处事总是古今一理,是也不是?
做皇帝与黎民百姓没什么太大区别。
都要吃饭、睡觉、拉屎、放屁!
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普安道:“可不是,太祖虽说很不错了,可大宋到今日这步田地,太祖也难辞其咎。”
武连惊道:“何出此言?”
子午分析道:“太祖当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这故事,师叔与师伯为何只字不提,你们难道没发觉么?”
此言一出,普安、余下、武连,面面相觑,点了点头。
余下道:“对啊,太祖如何做皇帝,登基大宝,师叔偏偏就有意回避了。”
普安道:“可不是,世人皆知太祖登基大宝并不光彩,他这是谋逆,犯上作乱。
可事到如今过去了一百七十多年,谁也不敢旧事重提。
当然太祖做皇帝也不错,至少开创了我大宋基业,黎民百姓安居乐业。”
武连叹道:“虽说太祖登基大宝,结束兵荒马乱,可定都这件事上却疏忽了。
当年偏偏选了开封。”
子午道:“如若当年迁都洛阳或者长安,恐怕这靖康耻就不复存在。”
余下反驳道:“我看不怪东京,李纲固守东京,女真人不是退兵了么?
可见固守东京也并非难事,就看何人固守。
钦宗不任用、李纲、张叔夜固守东京,偏偏一心一意想求和。
难道钦宗他不知道女真人会诡计多端么?
我看他当年也是知道的,可他偏偏就铤而走险,其中必定有苦难言。”
普安道:“我目下明白了,钦宗当年为何一意孤行想议和,金人要太上皇去金营,钦宗就是不答应,偏偏亲自前去,可能是害怕金人扶植太上皇复位。
看看,到了大宋生死存亡之际,父子二人还窝里斗,如若靖康耻不发生都奇怪了。”
武连叹道:“这就叫做自食其果。
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
余下追问道:“此话怎讲?”
子午解释道:“‘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
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
余下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女真人真是聪明过人,当宋徽宗与宋钦宗二人争执不下,都想做皇帝之时,女真人不耐烦了,故而把他二人贬为庶民,立了那张邦昌做皇帝。”
普安叹道:“不错,女真人看上去顽固不化,野蛮无礼,其实他们是聪明过人,装傻充愣。
你们看看,‘海上之盟’后,宋金合谋并吞大辽,可我大宋燕山府的将士偏偏连大辽的残兵都打不过,女真人自然就有了想法,马上一路南下,灭辽又灭我大宋。
女真人到了东京,本已强弩之末。
可偏偏钦宗受人蛊惑贬走李纲,女真人马上卷土重来。
张叔夜都进京勤王了,可太上皇与皇上依然害怕张叔夜尾大不掉,就算用一个江湖骗子郭京也不用张叔夜 ,最终一败涂地。
按理说来,这也没什么,各路勤王大军正日夜兼程赶来,别投降也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