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府邸(1/3)
“还不拜见老将军?”
在京兆府种师道府邸厅堂,李长安介绍起身旁的种师道。
张明远、费无极定睛看时,那种师道浓眉大眼,蓬松胡须,身材发福,虽说个头不高,可精神矍铄,气度非凡,昂首挺胸,一副儒将风范,一目了然。
他身后大堂正中悬挂着一幅画像,上书曰:范文正公。
张明远和费无极看那画像出神之际,李长安道:“呆头呆脑,成何体统?”
便伸手轻轻拍了拍二人的胳膊。
“老将军,晚辈见礼了。”
张明远、费无极缓过神来,应声拱手拜道。
“免礼,免礼。
不必如此,以后自是一家人,大可不必这般拘礼。
看到如此意气风发的青春俊杰,老夫颇为欣慰,实乃后生可畏。
想必以后皆是出人头地,不可限量之辈!”
种师道赶忙回礼,上前一一扶起。
原来张明远、费无极如今年轻气盛,儒雅之态,可见一斑。
二人身姿挺拔,气宇轩昂,好似军中威风凛凛的小将军,好比东京饱读诗书的太学生。
张明远身长八尺,一身白衣。
费无极也身长八尺,一身黑衣。
二人精神抖擞,喜笑颜开。
种师道仔细端详,捋了捋胡须赞不绝口。
“过奖,过奖!
师道兄,不必如此。”
李长安摆了摆手,笑道:“他们皆是晚辈,还要学有所成才是。
如今年纪轻轻,正是读书好时节。”
“师父所言极是。”
张明远马上会意,赶忙作揖道:“老将军太过抬爱学生,学生受宠若惊!”
“师父这般说,也是让我等不可骄傲,弟子如何不知。”
费无极自然懂得师父的意思,随即拜道:“老将军过誉,弟子实不敢当!”
“如此言语,为师欣慰之至。”
李长安捋了捋胡须,道:“以后且要谦虚谨慎,才可有所作为。”
“看看,长安兄。”
种师道笑道:“如此教导弟子,岂不应了老话,‘名师出高徒,严父出孝子。
’”
随即爽朗一笑。
“师父所言极是。
老将军过奖了。”
张明远马上起身,道:“天下人间,有可见书可学,也有不可见之书可学。
耳听八方,眼观六路,铭记在心,自然可学许多许多。”
“师父说,谦虚谨慎就可有所作为,弟子觉得颇有道理,不过扬长避短实为最佳出路,不知尊意如何?”
费无极也站起身来,叹道:“再者,老将军所言‘严父出孝子’这话也不一定对,有些严父可不一定有孝子,望子成龙虽说颇有道理,可‘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自然不可强求。
必得因材施教,有教无类。”
“明远、无极所言极是。”
李长安虽一脸不悦,可不好发作,再说徒儿初次待人接物,也不知轻重,情有可原,故而点点头,道:“没曾料想,你们有这般认识。
不过作为晚辈,还是要谦虚谨慎的好,对长辈的话,即便有些不敢苟同,也要有所领悟,不可出言不逊,横冲直撞,你们可记下了?”
说话间看向张明远、费无极二人。
张明远、费无极一怔,面面相觑,随即轻轻点了点头。
种师道摆了摆手,仰天长叹,笑出声来:“长安兄不必如此,他们与世隔绝,这事你上次来不是忍不住说了么,他们初次待人接物,情有可原。
目下是铜臭味的世道,以后他们自会明白,此话不提待日后再说。
终南山多隐士,你们是文武双全的隐士。
这般隐士下山,不是与世隔绝,什么也不知道,反而是天下人间,知之甚多,而且颇有见地,实在令人刮目相看。
战国时代那楚大夫屈子所言极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你们年纪轻轻,自当上下左右苦苦求索才是。”
一语落地,一时间,四人开怀大笑,好不欢畅。
“浩儿还不快出来见过你师公和两位师兄,溪儿还不出来见过你师公和两位师哥。”
片刻,众人方才收住笑容,种师道说话时,只见两个年纪轻轻的公子走了出来。
一个身着黑衣,看上去,与张明远、费无极年岁相仿,身长七尺,相貌平平,身材消瘦,这便是那种师道长子,种浩。
另一个身着白衣,看上去,年纪尚小,模样俊俏,一对剑眉,目若秋波,玉树临风,身长九尺。
便是种师道次子,种溪。
“师公,弟子见礼了。
上次您老人家所讲《道德经》实在高见,弟子学到许多道理,算是受益匪浅。
老子所言极是,实在令人大彻大悟,浩儿以为,把《道德经》当作兵书战策也未为不可,其中言语令人回味无穷。
比方说,‘将于取之,必先予之。
’这话的意思是说,以退为进,实为大智慧。
还有,‘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这话的意思是说,骄兵必败,哀兵必胜。”
种浩向李长安拜道。
众人一怔,李长安惊喜万分道:“原来浩儿对《道德经》如此喜欢,实在出乎意料。
日后师公再给你细细说来也好,还望你学有所成,将来文武双全,报效朝廷。”
种溪只是微微一笑,默然不语。
李长安知道他自小如此,便也对他微微一笑。
张明远、费无极也上前答礼,四个小年轻对视而笑,就此相识,算是初次相见。
“师公过誉,弟子谢过了。”
种浩点点头顿时神采奕奕,喜乐无比,不觉笑容满面,彬彬有礼,环顾张明远、费无极二人后,上前拱手道:“二位兄弟前来,有失远迎,幸会幸会。
不知二位可曾读什么书?
李太白、杜工部、白乐天的诗集可有倒背如流的诗句?
王子安、骆宾王的文章可有记忆犹新的佳句?
我朝范文正公的《岳阳楼记》 ,欧阳公的《醉翁亭记》和苏学士的《赤壁赋》可有体会?”
一语落地,张明远、费无极顿时哑口无言,一时语塞,竟然插不上半句话来,只是目瞪口呆,看着种浩,动了动嘴唇,发不出什么声音。
种溪只是笑,依然一言不发。
“浩儿果然孺子可教,居然喜好读书。
青春俊杰理当如此,才不负青春年华。
明远、无极,你们可要向种浩学习才是,以后有闲工夫不可只知游山玩水,多读书才是人间正道。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可足下要行稳走远就要读书破万卷。
你们可明白了?”
李长安语重心长道。
张明远、费无极听了这话马上自惭形秽,尴尬无比。
种师道见状寻思,我儿太过年轻气盛,长安兄又太过偏爱,如此待明远、无极,实在不公,且要安抚一二,不至于他们刚认识就由此产生误会就得不偿失了,想到这里,就赶忙对张明远、费无极笑道:“犬子不过随口一说,明远、无极,不必放在心上。
想必你们也有过人之处,只是不愿表露而已,浩儿且要虚心学习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