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集思广益定方向(1/2)
柳树镇的李镇长刚坐下,丁义珍就点了他名字。
“老李,你说要搞竹编筐,原料从哪来?”
会议室一下静了。
其他镇的头头脑脑本来还低头翻材料,有的在本子上乱画,听见这问题,全都抬起了头。
老李没料到第一个就轮到自己,愣了一下,但还是站起来:“咱镇里有片竹林,三十年没动过,竹子粗得很。
村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会编的还有二十多个,手艺没丢。”
“工人有了。”
丁义珍点点头,“卖给谁?”
“县里三个菜市场,每天要用三千多个筐。
现在都是从外地进,一车一车拉,价格高,筐还不结实。”
“有供货合同吗?”
“还没……但菜市场主任跟我一个村的,从小光屁股玩到大的。”
有人笑了。
丁义珍也笑了:“那感情比合同还硬。
不过,光熟人关系不行,得把白纸黑字的意向书拿回来。
两周内交到筹备专班,算正式立项。”
他转头对王大陆说:“记上,柳树镇试点竹编,销路对接优先支持。”
王大陆在本子上写了几笔,抬头应了声“好”
。
话音刚落,三四个镇的负责人齐刷刷举手。
“丁书记,我们也想搞小五金!”
“我们镇离县道近,运输方便!”
“金科厂都干成了,我们为啥不行?”
丁义珍抬手压了压,会议室慢慢安静下来。
“李家湾。”
他点名,“你们镇离铁路货站八公里,最近,又有两个废弃的农机修理车间,地皮现成。
你们搞小五金,我支持。”
李家湾镇长眼睛一亮:“谢谢丁书记!
我们马上研究!”
“等等。”
丁义珍话锋一转,“其他几个说要搞五金的——你们有模具?
有冲压设备?
电镀、喷涂这些配套有没有?
没有,就别凑热闹。”
没人吭声。
“小五金看着小,其实链条长。”
丁义珍把投影打开,屏幕上是一张物流成本清单,“螺丝钉、滑轨、铰链,单价低,体积小,走陆运划算。
但要是本地没配套,半成品得往外送加工,来回一趟,运费比材料还贵。”
他指着数据:“一个滑轨冲压件,本地加工一块二,运到省外加工再运回来,四块七。
差价三块五,谁扛?
企业?
财政?
还是让工人少拿工资?”
底下有人低头记,有人皱眉。
“咱们不比金科厂。”
丁义珍语气放平,“金科是合资,设备全套,订单稳定。
咱们是白手起家,得算细账。
搞工业不是喊口号,是过日子。”
他扫了一圈:“哪个镇有手艺?
有原料?
有现成客户?
有,就站起来说。
没有,就先调研。”
短暂沉默后,大河乡的书记举手。
“我们乡红薯种了三十年,家家户户都种。
去年光是废弃的次品,堆在地头就上万斤。
我们想试试红薯粉条、淀粉加工,原料不花钱,还能帮农户解决滞销。”
“销路呢?”
丁义珍问。
“县里两个食堂用粉条,每年采购量不小。
另外,邻市有个调味品厂,收粗淀粉,我去年去过一趟,他们说只要质量稳,量可以谈。”
“有意向吗?”
“当时没往这想,没签。
但现在可以去跑。”
丁义珍点头:“行。
记上,大河乡试点红薯初加工,王大陆安排人陪他们去趟调味品厂,把技术标准摸清楚。”
王大陆应了。
又一个镇长试探着开口:“我们镇没什么资源,但离高速口近,能不能搞农资代销?
化肥、农膜这些,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省中间差价。”
丁义珍看了他一眼:“这主意不赖。
轻资产,现金流快,还能跟农业服务绑一块。
不过别光想着赚差价,得把配送网络建起来,让农户叫得动、送得快。
谁家春耕误了农时,咱们就得挨骂。”
“明白!”
镇长挺直腰。
“这类项目,不列试点,但算重点方向。”
丁义珍说,“筹备专班出个指导手册,把资质、仓储、安全这些门槛列清楚,别让干部瞎撞。”
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原本七嘴八舌的场面,渐渐变成一条条具体问题的对答。
有人问:“要是试点搞砸了,算不算责任?”
丁义珍直接回:“只要钱没进个人口袋,程序合规,没人追责。
但要是空喊口号、拿补贴不干事,那对不起,板子一定打下来。”
“那方向能不能调?”
“能。”
丁义珍说,“但调之前,得有新销路、新依据。
不能今天说搞竹筐,下周改养猪,下个月又想开超市。
县里资源有限,经不起折腾。”
他最后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办什么?
卖给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