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初到金山县(2/3)
老支书已经在村委屋等着,点着煤油灯。
“你这路走得太急。”
老头说,“按规矩,县领导得先到镇上开会,再下村。”
“孩子烧到四十度,等不了规矩。”
老支书不说话了,递上一杯热水。
丁义珍没喝,只问:“最想改什么?”
老头叹气:“路。
修不通,什么都白搭。”
他翻开笔记本,写下三行字: **最缺:路** **最怕:病** **最想改:活路** 他把这页撕下,贴在墙上,说:“这叫《柳树沟三问》。
明天,我拿它去县里要人、要钱、要政策。”
老支书盯着那张纸,眼眶红了。
夜里下起大雨。
他回不去,只能留宿村校。
教室没床,他铺了张报纸睡地上。
雷响时,窗户被风吹开,雨水潲进来。
他爬起来关窗,顺手拉开讲台抽屉,想找张纸擦地。
抽屉里有本破旧的地理教材,1983年版。
他翻了翻,夹页里有张手绘地质图,标注着“钨矿遗迹”
,旁边写着“勘探无果,队撤”
。
他掏出笔,在图上圈了几个点。
第二天一早,他找到村里的小学老师。
“这图哪来的?”
“老校长留的。
八十年代,省里来过勘探队,住了三个月,啥也没找到,走了。”
“真没找到?”
“谁知道。
但山里老人说,有‘银脉’,挖了会塌方。”
“为什么?”
“说是早年有人试过,半夜山响,第二天洞口被石头封了,人没出来。”
丁义珍盯着他:“你觉得是自然塌方?”
老师摇头:“我只教书,不问这些。”
他没再问,只说:“带我去看看那地方。”
两人爬了四小时,到一处断崖。
崖壁有凿痕,像是人工开过。
他伸手摸,石粉簌簌往下掉。
“这儿能通矿脉?”
“理论上能。
但没人敢碰。”
“为什么?”
老师闭嘴。
他掏出地质图,比对地形,又掏出指南针测坡向。
记下几组数据。
回村路上,他忽然问:“县档案馆有地质资料吗?”
“有,但借不出来,得县长签字。
不过现在没法子签了!”
“为什么签不了?”
“金山县的县长空缺了快三个月了。”
丁义珍笑了笑:“常务副县长管财政、管项目,管不到一张纸?”
“规矩是这么定的。”
“规矩是人定的。”
他把笔记本翻到新一页,写下: **金山县三步走** 1.
修路——打通对外通道,先通救护车、校车 2.
探矿——组织小队复查钨矿,避开主矿脉,走边缘试采 3.
建初加工厂——不招商,不引资,先用本地人,做粗加工,解决就业 他没写第四步。
夜里,他睡在村校教室,油灯快灭时,把“三步走”
草稿折成纸船,放在讲台上。
雨还在下。
他梦见父亲站在香江海边,背着手,没说话。
他想喊,喊不出。
醒来时,天刚亮。
他收拾行李,把红薯干拿出来,咬了一口。
又干又硬,甜里带土腥。
他嚼着,走出校门。
村口,几个孩子蹲在泥地里画画。
画的是中巴车,车顶写着“金山县”
。
他走过去,蹲下:“画得真像。”
孩子抬头:“你昨天背姐姐下山,我们看见了。”
他笑:“那你们画我呗。”
孩子摇头:“你不是领导样子。”
“那领导该啥样?”
“坐着小车,不下雨。”
他站起身,拍了拍裤腿:“那我今天就不是领导。”
他走到村口石碑前,掏出记号笔,在“42公里”
下面添了一行字: **42公里=被遗忘的距离,但不是不可抵达** 写完,他拎起箱子,往回走。
半路遇到县政府办的人,开着辆破桑塔纳,司机探头:“丁县长!
我们昨天等了一下午,以为您不来了!”
他没理,只问:“档案馆今天开门吗?”
“开是开,但……您要查啥?
得等县长批。”
“我批不行?”
“规定是要县长才能批的!”
丁义珍点头:“行。”
他上了车,没坐后排,坐副驾。
车开动时,他掏出手机,拨通一个号码。
“喂,爸。”
“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