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 饭冷了,火还烫着(2/2)
百里之外,焦急等待的接应官兵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他们看到一个又一个农夫从风雪中冲来,他们的脚印深浅一致,奔跑的节奏、呼吸的频率,竟隐隐与古老的《春秋》农谣完全吻合,仿佛不是在送信,而是在进行一场延续了千年的古老祭祀。
当那支带着体温的竹筒最终被送到主帅手中时,全军振奋。
主帅焚香向着讲理坡的方向遥遥拜谢,但他并不知道,那一夜,讲理坡所有参与接力的人家,灶台里的火都烧得格外旺。
待到天明,人们发现,各家锅底冷却后凝结的水汽,都清晰地映出了四个虚幻的字迹:“义不负托”
。
时光流转,春去冬来。
又是一年清明,细雨连绵。
身为新任守护者的那个老实后生,在阿耕留下的旧灶屋里独自整理遗物。
夜深人静,雨打窗棂,他从一个破旧的木箱底,翻出了一卷用粗麻布包裹的东西。
打开一看,只是一块更大的、边缘发黄的粗麻布,上面没有任何文字或图案,只有几道深浅不一的焦痕,像是无意中被火燎过。
他觉得有些可惜,想来这块布料曾也厚实耐用。
他随手将麻布展开,搭在灶口上方的木架上,想借着灶膛里残余的火星烘干一些。
就在这时,灶膛深处,一点即将熄灭的火星忽然不甘心地跳动了一下,火光一闪而逝。
借着那瞬间跃动的光亮,麻布上的几道焦痕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连接了起来。
在那一刹那,它们竟构成了一行扭曲却清晰可辨的小篆。
“父走千里,子未离田。”
这行字如同一道烙印,深深地刻进了他的脑海。
几乎在同一时刻,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戛然而止,院子里那架沉重的石磨,在无人推动的情况下,竟缓缓地、自主地转动了三圈,发出了“嘎吱、嘎吱”
的声响,随即又彻底静止。
万籁俱寂。
一种难以言喻的预感攫住了他的心脏。
他猛地抬头,望向灶台边那只矮凳——那碗为远行之人备下的冷饭,始终纹丝不动地放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