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62章 饭冷了,火还烫着(1/2)

那如犁铧破土的沉闷声响,自地脉深处传来,不急不缓,带着一种撼动灵魂的沉稳节律,仿佛大地本身的心跳。

旅人躺在冰冷的土炕上,双眼圆睁,再无半分睡意。

这声音不是幻觉,它穿透了墙壁,穿透了夜的寂静,钻入他的耳膜,与他胸腔里的心跳声渐渐重合。

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转向屋角那座简陋的灶台。

就在方才惊醒的瞬间,他清晰地看到,那碗出门前主人家为他备下的冷饭,正缓缓升起一缕若有似无的青烟,仿佛刚刚才有人坐在这里,不紧不慢地吃完,余温未散。

一个荒诞而惊悚的念头攫住了他。

他赤着脚,一步步挪到灶台边,心脏在胸口狂跳,几乎要撞碎肋骨。

那只粗陶碗静静地放在那里,碗沿还沾着几粒干硬的米饭,青烟已经散尽,冰冷得像一块石头。

他颤抖着手,轻轻揭开旁边那口大铁锅的锅盖,想看看里面是否还有别的什么。

锅底空空如也,只有几颗不知何时溅落进去的米粒,在昏暗的油灯光下,竟隐约排列成一个不完整的字形——那是一个“忠”

字的左半边。

旅人倒吸一口凉气,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板直冲天灵盖。

他猛然回头,望向窗外沉沉的黑夜。

犁地的声音仍在继续,一下,又一下,坚韧而执着。

他终于明白,这声音不是来自村外的任何一块田地,而是来自脚下,来自这片土地的深处。

一瞬间,他将这几日来的见闻全部串联了起来。

这个名为讲理坡的村庄,没有一尊神像,没有一座庙宇,可家家户户的厅堂都布置得如同祠堂,庄严肃穆。

村里人极少言语,尤其是关于信念与传统,但他们每个人的行动,从日出而作到日落而息,都像是在践行着某种无声的誓言。

他们不供奉看得见的神,却在侍奉着脚下这片土地的魂。

那地底的犁声,不是为了耕种,而是一种守护。

那碗中的青烟,不是鬼魅,而是一份归来的凭证。

那个残缺的“忠”

字,是未竟的使命,是代代相传的责任。

天色将明未明之际,旅人默默起身,没有惊动任何人。

他走到灶台前,从墙角抱来一捆干透的柴火,小心翼翼地添进已经熄灭的灶膛。

他没有点燃它,只是让它静静地躺在那里,像一个无声的承诺。

做完这一切,他背上行囊,悄然推开院门,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讲理坡。

他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带走一粒尘土,仿佛只是一个恰好路过,并有幸窥见大地秘密的影子。

这个影子并非第一个因讲理坡而感到困惑的过客。

就在一年前,南方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唯独讲理坡周边的七个村子,水脉丰沛,溪流潺潺,仿佛被上天遗忘的福地。

邻县的百姓百思不得其解,几近绝望之下,推举了一位最有经验的老农,前来一探究竟。

老农在讲理坡的田埂上蹲了整整三天。

他发现村民们取水的方式极为古怪。

每日清晨辰时初刻,天刚蒙蒙亮,各家必派出一个最年幼的孩子,提着木桶去井边。

孩子们不争不抢,排着队,轮到自己时,总会先用木瓢舀起半瓢清冽的井水,小心地倾倒在井口边沿的石缝里。

做完这个动作,才重新打水,提回家用。

老农拦住一个刚浇完石缝的七岁孩童,好奇地问:“娃娃,你这是做啥哩?

水多得没处使唤?”

那孩子仰起晒得黝黑的小脸,一本正经地回答:“爷爷说,井边的老树根也渴,得先让它喝饱了,我们才能喝。”

老农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井边确实有一棵虬结的老槐树,但在如此干旱的年景,它的根又能扎多深?

这半瓢水,恐怕连地皮都湿不了。

他摇摇头,只当是村里的老规矩。

当晚,他借宿在村里一户农家。

夜里,他做了一个清晰无比的梦。

梦中,他看到一个赤面长须、身形魁梧的汉子,肩上扛着一副沉重的铁犁,正行走在龟裂成网的干涸大地上。

那汉子不说话,只是沉默地向前走,每一步踏下,脚印处便会奇迹般地涌出一股清泉,瞬间滋润一方土地。

他走得很慢,但从未停歇,身后留下了一条蜿蜒流淌的生命之河。

老农从梦中惊醒,只觉得口舌生津,喉咙里那股因长途跋涉而起的焦苦感荡然无存,仿佛真的饮下了那梦中的甘泉。

他披衣起身,走到窗边,正听到远处地脉深处传来隐隐的犁耕之声,与梦中那汉子的步伐声别无二致。

他没有再问一句话,次日便启程回乡。

面对翘首以盼的乡亲,他只传达了一句话:“他们不是会求雨的人,是不让天失望的人。”

讲理坡的奇闻很快传到了朝廷。

皇帝对这种“不求自得”

的民风大加赞赏,下令设立“守心书院”

,欲将讲理坡的经验向全国推广。

一名饱读诗书的学官,带着御赐的典籍和工匠,浩浩荡荡地来到了这个僻静的山村。

学官雄心勃勃,他观察了数日,将村民们的行为总结、提炼,撰写出洋洋洒洒的《守心十训》,从敬天爱人到勤俭耕作,条条框框,清晰明了。

他召集村民,准备开坛宣讲,要求人人背诵,时时奉行。

阿耕早已不在,村里主事的是他生前指定的继任者——一个言语不多、只会埋头干活的老实后生。

面对学官的宏大计划,这位新任守护者没有争辩,也没有反驳,只是憨厚地笑着,提出了一个请求:“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

不如明日,先随我等下地,同耕一日,也好晓得俺们这的土是啥脾性。”

学官欣然应允,认为这是亲近百姓、推行教化的好机会。

次日,烈日当空,他换上布衣,跟着村民们一起翻土、插秧。

没过一个时辰,这位四体不勤的读书人便汗流浃背,腰酸腿软,感觉骨头都快散了架。

午时歇息,各家送来饭食,依旧是糙米混着豆子,配一碟黑乎乎的咸菜。

学官饥肠辘辘,也顾不上体面,狼吞虎咽地吃了个精光。

饭后,他清了清嗓子,正准备拿出《守心十训》开始宣讲,却发现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干涩发紧,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他越是想说,那股滞涩感就越是强烈,最后只能涨红了脸,颓然放弃。

当晚,他又做了一个梦。

梦里,他站在一片无边无际的金色麦田里,面前站着一个没有面孔的人。

那人手中握着一把古朴的木犁,沉默地将犁柄朝他轻轻一推。

他下意识地接住,那木犁入手温润,仿佛有生命一般。

学官豁然惊醒,窗外月光如水。

他坐起身,看着桌上那卷凝聚了他全部心血的文稿,忽然觉得无比刺眼。

他点亮油灯,将那《守心十-训》一页页撕得粉碎,然后提笔给朝廷写下了一封奏折,上面只有十六个字:“道不可教,唯行能显;心不可束,唯慢可养。”

讲理坡的名声并未因此受损,反而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他们的道,行在田间,刻在骨里。

这种无言的力量,在那个寒冬腊月,得到了最极致的展现。

那一年,西北战事吃紧,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崩断了驿道,一名负责传递紧急军情的信使冻毙途中,关乎数万将士生死的军令被滞留在关内。

消息断断续续传到南方,传到了讲理坡。

没有人下令,也没有人组织。

当天夜里,讲理坡家家户户的灯火彻夜未熄。

十七户人家自发地站了出来,组成了一条人链。

他们以接力的方式,向百里之外的下一个驿站传递那支小小的信筒。

不分男女老少,每个人负责一段路程,在冰天雪地里用尽全力奔跑。

交接时,两人之间没有任何言语,甚至没有眼神交流,只是在黑暗中沉默地伸出手,一个将竹筒递出,一个稳稳接过,然后转身,继续奔向下一个目标。

诡异的是,几乎每一个接过竹筒的村民都感到,在那一瞬间,一股暖流会从竹筒涌入掌心,瞬间传遍四肢百骸,让他们本已疲惫的身体重新充满了力量,脚下的步伐竟不由得加快了三分。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