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457章 茶凉不了,话也不说(1/2)

风是信使,却不知为谁而来。

不出三日,这片被称为讲理坡的贫瘠土地,迎来了各色各样的“客人”



有挎着药箱走街串巷的游医,声称来采一种名为“赤花”

的草药;有推着独轮车,满面风霜的行商,挨家挨户地询问陈米旧谷的价钱;甚至还有个自称云游至此的僧人,每日只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打坐,对过往村民手捻佛珠,口诵经文。

他们一共三十六人,是京城里最顶尖的探子,奉了密令而来。

旨意很明确:搜集“神迹”

的证据,无论真假。

他们分工明确,行动隐秘。

有人蹲守在山头,用特制的千里镜和画纸记录每家每户炊烟升起的时间与轨迹,试图找出其中的规律。

有人则在夜里潜入田间,小心翼翼地挖掘赤花草的根茎,封存在蜡丸之中。

更有甚者,趁着村民下地干活的间隙,偷偷溜进灶房,用细小的竹管刮取灶台前那只陶碗里的香灰。

一切的源头,都指向那个叫阿耕的普通庄稼汉,以及他灶台边那双破旧的草鞋。

好几名探子都将目标锁定在那双草鞋上。

它就那么随意地放在灶口旁,沾着泥土,磨损得几乎快要散架,看上去一文不值。

然而,这恰恰是最可疑的地方。

传说中,那神迹的核心,便与这双鞋有关。

可怪事,也由此开始。

一名代号“狸猫”

的探子,以轻功见长,他计划在子时动手。

然而,当他悄无声息地摸到阿耕家院墙外,正准备翻身而入时,怀里揣着的密令文书突然变得滚烫,随即一股水汽蒸腾而起。

他惊疑不定地掏出来一看,只见上好的油纸竟已湿透,朱砂御批的墨迹晕染开来,歪歪扭扭地变成几个大字——“获麟绝笔”



那是《春秋》的最后一笔,是圣人止步的喟叹。

狸猫只觉一股寒气从脚底直冲天灵盖,当场僵在原地,再不敢越雷池一步。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其他探子身上。

他们随身携带的文书,无一例外都在接近目标时被莫名浸湿,墨迹晕染成的,皆是《春秋》里的断句残章。

更诡异的是,他们带来的干粮,明明用油纸包得严严实实,却在短短一天内全部发霉变馊,散发着令人作呕的酸气。

饥肠辘辘之下,有人实在忍不住,壮着胆子舀了一瓢村里的井水喝下,不料腹中翻江倒海的感觉竟瞬间平息,头脑也恢复了清明。

一连数日,这三十六名探子被折磨得心力交瘁,一无所获。

到了第五天夜里,他们不约而同地做起了同一个噩梦。

梦里,没有刀光剑影,也没有神佛怒吼。

只有一个身形魁梧、面色赤红的将军,安静地坐在各自的床尾。

他不言不语,不动不怒,只是睁着一双丹凤眼,目光如炬,仿佛能洞穿他们心底最深处的阴暗与龌龊。

那目光不带杀意,却比任何酷刑都更令人煎熬。

就在探子们濒临崩溃之际,阿耕却找上了门。

他不像一个察觉到危险的村民,反而像个热情好客的主人。

他挨个邀请这些“外乡人”

,请他们参加村里的秋收宴。

探子们将信将疑地聚到了村里的晒谷场上。

只见家家户户都端着自家的饭食走来,汇集在一处,办起了百家饭。

说是宴席,却简陋得可笑。

大陶盆里盛着的是糙米混着黄豆蒸的饭,菜也只有几大碗黑乎乎的咸菜疙瘩,唯一的荤腥,是几条小小的咸鱼干。

这番景象,一如当年那位京城来的钦差使者所见。

几名养尊处优的探子他们勉强拿起碗筷,扒拉了一口饭菜送进嘴里。

第一口,只觉粗粝难咽。

然而,当他们咀嚼第二口时,一股难以言喻的滋味却猛地在舌尖炸开,顺着喉咙涌入心头。

那不是什么山珍海味,却熟悉得让人心慌。

一名探子手里的筷子“啪”

地掉在地上,他怔怔地看着碗里的糙米饭,眼圈瞬间红了。

这味道……是二十年前,他离家闯荡时,瞎眼的老母亲摸索着为他做的最后一顿饭。

他记得母亲当时还唠叨着,外面不比家里,要吃饱。

另一边,一个平日里以心狠手辣着称的密探头目,更是浑身剧震。

他出身贫寒,是卖了亲娘换取功名路上的第一笔钱。

此刻,口中那咸菜的味道,竟与他娘临死前念叨着想吃的那一口,一模一样。

他再也控制不住,猛地跪倒在地,嚎啕大哭。

周围的村民没有惊讶,只是默默地看着他。

“我娘……我娘临死前说……好人要活得慢一点……”

他语无伦次地哭喊着,猛地从怀里掏出一块象征身份的玄铁腰牌,看也不看,便狠狠投入了场边烧着火的土灶膛里。

“我不该来这儿!

我不配来这儿!”

众人惊呼声中,那灶膛里的火焰猛地向上窜起一丈多高,火舌舔舐着玄铁腰牌,竟在短短几个呼吸间,将那块坚硬的令牌熔成了一颗指甲盖大小的赤红色圆珠,静静地落入灰烬之中,温润如玉。

京城很快收到了密探溃散的消息,朝野震动。

他们改变了策略,不再强行搜证,而是决定“收编”



一道圣旨下达,一位在京城极富盛名、号称能与天神沟通的清虚老道士,被派往讲理坡邻近的县城,主持一场声势浩大的“正统关帝显圣坛”

,意图用官方的道教体系,将这股野生的民间信仰纳入朝廷的掌控之下。

老道士携圣旨入驻,排场极大。

法坛设在县城中心,雷鼓震天,符纸飞扬。

他宣称要“净化邪祀,统一仪轨”

,将真正的关帝圣君请下凡尘。

然而,到了吉时,任凭他口念真言,脚踏罡步,那主坛中央的圣火,却无论如何也点不燃。

火石敲碎了,火绒用尽了,甚至泼上了火油,也只冒起一股黑烟,连一丝火星都见不着。

与此同时,数十里外的讲理坡,家家户户的灶膛,却在同一时刻“轰”

的一声,自行燃起了一股火焰。

那火焰并非寻常的橘红色,而是呈现出一种温和的淡金色。

火光摇曳中,一道虚幻的、看不清面容的长须身影被映照在墙上,他没有骑马,没有拿刀,只是默默地扶着一张犁,一步一步,艰难而又坚定地向前走着。

村民们看到了,却依旧谁也不说破。

只是那天晚上,全村的人都心照不p地推迟了一刻钟才开始做饭。

他们说,想让那道影子,走得再远一些。

老道士一连做法七日,七日圣火不燃,最终颜面尽失,被一纸诏书召回京城。

归途中,载着他的马车走到半路,车轮突然深陷泥潭,剧烈的颠簸中,车顶上那块刻着“敕建关帝坛”

的御赐牌匾摔落下来,不偏不倚,正好摔成两半。

“敕建”

二字,裂成了“赤见”



转眼寒冬已至,一场封山大雪降临。

就在讲理坡与外界几乎断绝联系时,一名年轻的驿卒九死一生,冒死闯入山中,送来一份八百里加急的军情。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