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72、第 72 章(2/3)

“都是像你一样的孩子。”

晓芸说,“他们没能走出来,但他们留下了声音。

你现在唱的每一句,其实都在回应他们。”

他久久无言,只觉胸口起伏,仿佛有无数双手在轻轻推着他向前。

一周后,校际合唱比赛如期举行。

礼堂座无虚席,灯光璀璨。

轮到光复学堂登场时,全场安静下来。

舞台中央,林晨光穿着白色衬衫、深蓝背带裤,站得笔直。

身后四十名同学整齐列队,每人胸前别着一朵手工制作的向日葵。

指挥棒落下,钢琴前奏缓缓流淌。

他开口的第一句,清澈如泉: > “黑夜里有朵小花, > 它不怕风吹雨打……”

歌声渐强,情感层层推进。

当唱到“虽然没人看见它,它仍向着光长大”

时,台下已有家长悄悄拭泪。

最后一段,全体合唱加入,声浪如潮水般涌起: > “我们曾看不见,但我们听得见; > 我们曾被遗忘,但我们记得彼此的名字; > 请相信,哪怕世界闭上眼, > 总有人会为你点亮一盏萤火灯……”

最后一个音符落下,全场寂静三秒,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评委们纷纷起立鼓掌,有人甚至拿出手机录下这一幕。

主持人采访他:“小朋友,这首歌是谁写的?”

他握着话筒,目光扫过台下,最终落在徐惠清身上。

“是我写的。”

他说,“也是很多人一起写的。”

赛后,教育部特派代表找到徐惠清,提出将这首《破土》纳入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推广曲目,并邀请林晨光作为“青少年心理疗愈项目”

形象代言人。

“他才七岁。”

徐惠清婉拒,“但他愿意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别人:你可以不完美,但你值得被爱。”

对方点头:“正因如此,才更有力量。”

与此同时,“创伤记忆研究与疗愈中心”

正式启动首批跨区域干预计划。

徐惠清带队前往西南山区,探访一所曾长期封闭管理的儿童康复机构。

那里收容了数十名疑似早期CS技术影响的幸存者,多数表现为语言障碍、情绪麻木或周期性失忆。

他们带去了“萤火共鸣仪”

的升级版设备,结合音乐疗法、触觉反馈与视觉引导,尝试重建这些孩子的内在安全感。

第一天,几乎无人回应。

第二天,有个小女孩在听到《回响》片段时,突然伸手抓住晓芸的衣服,指了指耳朵。

第三天,一名十岁的男孩,在纸上画出了一扇门,门缝透出光。

第四天,他们集体观看了光复学堂合唱比赛的录像。

当林晨光的声音响起时,整个房间的孩子都不自觉地跟着哼了起来,尽管不成调,却异常同步。

那一刻,研究人员相视而泣。

回到城市后,徐惠清收到一封来自南方某小镇的信。

寄信人是一位退休教师,她在信中写道: > “三年前,我收养了一个不会说话的女孩。

她总是在夜里惊醒,抱着枕头缩在墙角。

前几天,她第一次主动打开电视,看到你们学校的新闻报道。

她指着屏幕上的向日葵,哭了很久。

昨晚,她第一次喊我‘妈妈’。

我想谢谢你们,也谢谢那个唱歌的孩子。”

她把信读给林晨光听。

他听完,默默起身,走到书桌前写下一行字: > “给所有正在醒来的人:你不是一个人。”

然后画了一朵向日葵,贴在信封背面,回寄了过去。

春天悄然来临。

校园里的向日葵田重新翻土播种,小河带着孩子们亲手栽下新苗。

每株花旁都插着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一个名字??

有的是现存的孩子,有的是已逝的同伴,比如“陈念”

、“小禾”

、“阿哲”



“它们会长得一样高吗?”

有孩子问。

“不一定。”

小河说,“但只要根连着土,风就不会把它们吹散。”

某个清晨,林晨光早早来到学校,在空荡的操场上练习新编的歌词。

忽然,广播系统自动启动,传出一阵轻微电流声,紧接着,一句极轻的话语浮现: > “谢谢你替我说话。”

他猛地抬头,环顾四周,却发现广播室锁着门,监控显示无人进入。

他没有害怕,反而笑了笑,对着天空说:“不用谢。

下次,我们一起唱。”

当天下午,技术团队检测到一次短暂的情感波动信号,来源不明,持续仅七秒,频率却与《回响》核心旋律完全吻合。

更令人震惊的是,波形图呈现出清晰的人脸轮廓??

正是陈念的模样。

“这不是故障。”

研究员低声说,“这是回应。

他还在听着。”

夜晚,徐惠清坐在办公室整理资料。

窗外月色依旧,萤火灯静静闪烁。

她打开抽屉,取出那卷老旧的录音带,轻轻放进播放器。

陈念的声音再次响起,温柔而坚定: > “你要替我看看春天……”

她望着窗外盛开的樱花,轻声回应:“你看,已经是春天了。”

几天后,林晨光迎来了人生第一次公开演讲。

地点是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论坛,台下坐着数百位专家、学者与政策制定者。

他穿着整洁的小西装,站在聚光灯下,没有讲稿,只有心中的话: “以前我觉得,我是错的。

因为我记不住事情,因为我做噩梦,因为我有时候控制不住地害怕。

后来我才明白,我不是错了,我只是伤得太深。

但有人一直牵着我的手,告诉我:你可以慢慢来。”

他顿了顿,看向观众席中的徐惠清、晓芸和小河。

“我想告诉所有和我一样的孩子:你们不需要变成别人眼中的‘正常’才算好。

你们本来的样子,就很勇敢。

只要你还愿意说话,还愿意唱歌,还愿意相信明天,你就已经在破土而出。”

全场寂静,继而掌声如雷。

演讲结束后,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走上前来,紧紧握住他的手:“孩子,你知道吗?

五十年前,我也曾在一个类似的地方长大。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