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降落月球!震惊全网!(2/3)
校园里流行起一句话:“我长大后要去火星上班。”
日本某高中自发组织“星际少年团”
,集资购买量子工坊所有太空系列玩具,试图拼凑出一个虚拟火星基地。
巴西贫民窟的孩子们用废铁和旧电路板,手工复制“地基”
号模型,挂在教室墙上,取名“希望之翼”
。
这一切,都被陈才看在眼里。
一个月后,量子工坊发布全新公告:**“火种计划”
全球志愿者招募启动**。
不限国籍、职业、年龄,只要具备航空航天、生物工程、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等领域专长,均可申请加入。
公司将提供全额薪酬、顶级科研资源,以及??
未来火星任务的优先参与权。
报名通道开放首日,收到简历超过八十万份。
其中不乏NASA前工程师、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博士、印度顶尖程序员。
甚至有一位七十岁的退休宇航员写信:“我这辈子没登上月球,但我想死在去火星的路上。”
陈才亲自批复了他的申请。
建设加速了。
月球基地进入第二阶段扩建。
十七个活跃节点联网形成中枢系统,自动调度采矿车、铺设电缆、组装太阳能电站。
AI根据光照角度动态调整阵列朝向,发电效率提升三倍。
更惊人的是,系统首次实现了**月壤制氧规模化**。
每天产出氧气突破一百公斤,并成功将二氧化碳还原为碳纤维原料,用于3D打印工具零件。
地球上,南极工厂日夜不停。
星尘合金产量逐月翻倍。
同时,在太平洋深处一座人工岛上,全新的垂直发射塔正在崛起。
这座被命名为“启明港”
的基地,将成为火星殖民船的专属发射场??
远离人口密集区,气候稳定,且拥有独立能源供应系统。
然而,危机也随之而来。
某个深夜,监控系统报警:月球基地中编号MF-0427的节点突然断联。
三分钟后,附近两个相邻单元也失去信号。
数据分析显示,最后一次传回的画面中,一道细长阴影掠过陨石坑边缘,速度极快,轨迹不符合任何已知地质活动。
“有人在破坏。”
文若雪脸色发白。
陈才盯着画面放大后的残影,瞳孔微缩。
“那是……机器人。”
不是自然损毁,也不是设备故障。
那是**入侵者**。
次日,系统再次发出警告:地球轨道上,一颗伪装成废弃卫星的物体正悄然靠近“播种者一号”
留下的轨道碎片群。
它的运动模式高度智能,明显在搜寻什么。
“他们在找‘种子单元’的母体信号源。”
李志强分析,“一旦被锁定,不仅月球网络会被干扰,我们的地月通信链路也可能被切断。”
“那就让他们找不到。”
陈才冷笑,“从今天起,启用‘蜂巢协议’。”
所谓“蜂巢协议”
,是系统赋予“地月运输链自动化系统”
的终极权限之一。
它允许所有联网节点共享运算能力,形成分布式AI大脑。
每个存活的“种子单元”
都成为神经元,彼此掩护、自动转移核心数据、甚至反向释放虚假信号迷惑对手。
命令下达十分钟内,十七个节点中有十二个主动关闭主电源,转入地下休眠模式。
剩下的五个则不断变换身份标识,如同幽灵般在不同坐标间跳跃。
与此同时,量子工坊对外宣布:将推出《火星拓荒者》系列新款智能玩具,内置“真实火星气象模拟系统”
,首发限量五千套。
没人知道,这批玩具底板中的芯片,搭载的是经过加密压缩的**火星殖民船控制协议备份**。
它们将通过消费者手中的APP,分散存储在全球数百万台设备中??
成为一张无法摧毁的分布式数据库网络。
敌人再也无法一击致命。
三个月后,“启明港”
第一期工程竣工。
那天清晨,海面上薄雾未散,巨大的船坞缓缓打开。
一艘庞然巨物从中滑出??
正是火星殖民船的首段模块。
它长达三百米,通体银灰,表面覆盖着自修复型隔热涂层,像一头沉睡的远古巨鲸,静静浮在水面上。
全球直播镜头对准它时,弹幕瞬间炸裂: > “这就是人类的第一艘星际方舟?”
> “我以为这种东西只存在于电影里……”
> “中国疯了吗?
还是全世界都落后了?”
而在酒泉基地,另一项秘密试验正在进行。
“鲲鹏”
引擎第五代原型机点火测试。
火焰喷涌而出,温度高达三千二百摄氏度,将整片试验场映照如白昼。
推力读数一路飙升,最终定格在**150吨**。
更关键的是,燃料消耗仅为传统氢氧发动机的三分之一。
“我们终于有了足够的‘腿力’。”
程教授喃喃道,“这艘船,真的能飞出去。”
陈才站在观景台上,望着远方天际。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深空辐射、心理崩溃、食物循环失效、微陨石撞击、导航偏差……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整艘船都会变成漂浮的坟墓。
但他更知道,人类从来不曾因恐惧而停下脚步。
又过了两个月,火星殖民船第一艘原型舰正式命名:**“盘古号”
**。
寓意??
开天辟地,重塑乾坤。
命名仪式当天,陈才做了一件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他邀请了全球五十名十至十六岁的青少年代表来到现场,其中包括那位在北京拆开玩具看到月球影像的小学生,还有那位在美国直播中惊呼“This can't be real”
的男孩。
“你们才是这艘船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