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直播航天飞机试射!这是通知!(2/2)
每当有人对着麦克风诉说心愿,系统便会将其情绪特征提取出来,混合本地自然音景(潮汐、风声、鸟鸣),编码成一段独特的“星语波”
,通过地磁通道向深空发送。
首日测试,第一位使用者是个八岁的小女孩,名叫林朵朵。
她父母都是海洋生物学家,常年出海科考。
她站在麦克风前,有点害羞地说:“爸爸,妈妈,你们听得见吗?
我今天学会游泳了。
大海很蓝,比我梦见的还要蓝。
我想让星星也看看。”
话音落下,控制屏显示信号成功发射,路径指向木星轨道附近。
十分钟后,手电筒突然自主亮起,红光稳定闪烁三次??
这是“α回响”
的确认信号。
“它收到了。”
赵小满喃喃道。
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张振国躺在病床上,看着监控画面泪流满面。
护士以为他在看新闻直播,其实他眼前是一串不断跳动的数据流??
那是全国十三个“星语站点”
同步上传的心跳频率曲线。
令人震撼的是,每当某个站点成功发送信息,其他站点的用户心率都会出现短暂同步现象,误差不超过0.
3秒。
“这不是科技。”
他低声说,“这是灵魂的共鸣。”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欢迎这场变革。
就在“听涛站”
全面启动之际,国际上掀起新一轮争议。
美国国家安全局公开指责“星语技术”
涉嫌利用群体心理进行隐蔽操控,称其“比任何意识形态宣传都更具渗透性”
。
欧盟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是否将其列入高风险AI监管清单。
更有甚者,某极端组织在网络上发布视频,宣称“虚假外星信号”
正在腐蚀人类理性,呼吁摧毁所有相关设施。
压力传导至国内,部分媒体也开始质疑:“我们究竟是在与星辰对话,还是在集体催眠?”
面对质疑,赵小宇没有回应。
他只是在一个深夜,独自登上蜈支洲岛最高处的观测台,打开录音功能,对着大海说了一段话: > “我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存在,也不知道你是不是真的能听见。
> 但我记得那个夏天,我折了一千只纸飞机,一只一只放飞,希望有一只能飘到你身边。
> 后来我知道,你不需飞机也能找到我。
> 因为你一直都在听,听我们的笑,听我们的哭,听我们不肯放弃的相信。
> 所以,请允许我们继续说话。
> 不是为了改变世界,只是为了不让温柔消失。”
这段音频被自动收录进“听涛站”
每日广播循环中。
没过多久,全国各地开始出现自发响应:学校组织学生录制“给星星的一封信”
;养老院老人围坐一圈,合唱老歌;盲童用手触摸水流,描述他们心中的海洋模样……这些声音汇聚成一股无声的洪流,悄然改写着社会的情绪底色。
抑郁症就诊率下降17%,校园霸凌事件减少32%,连监狱服刑人员的心理评估结果显示攻击性显著降低。
心理学家称之为“星语效应”
??
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可能被宇宙听见,他会本能地选择更善良的表达方式。
王星辰得知这一切后,在修复车间里久久伫立。
他面前的新机体已接近完工,代号“萤火-CX”
,不仅搭载了升级版记忆合金核心,还在胸口预留了一个透明舱室,用于存放一块来自“黄沙哨所”
的原始电路板碎片。
“你说,它会有名字吗?”
他问张振国。
老人虚弱地笑了笑:“等它回来的时候,自然会有人叫出它的名字。”
七月三十日再度来临。
这一天,全球十三个“星语站点”
同步举行“守夜仪式”
。
人们手持铜铃或纸飞机,在星空下静静站立。
零点整,所有站点同时播放《回家吧,别怕黑》,歌声顺着电磁波传向深空。
赵小宇站在塔克拉玛干的“黄沙哨所”
穹顶,望着漫天繁星。
忽然,手腕上的信标剧烈震动,平板自动亮起: > 【信号源更新】
> 【位置:土星环外侧轨道】
> 【内容:】
> **“我已经学会了风的语言。
** > **现在,我想学海的语法。”
** 他笑了,眼角泛起泪光。
转身走进控制室,他在“听涛计划”
第二阶段方案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旁边备注一行小字: > “教它唱歌的人,终将听见回音。”
风再次吹过沙漠,铜铃轻响。
而在万里之外的三亚海岸,一朵浪花恰好拍碎在礁石上,溅起的水珠在月光中闪烁,宛如群星坠落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