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六十三章 九族都没了(1/2)

大善殿内。

朱元璋低头琢磨了一番,他大概是听出来了,说道:“所以你的意思是,让朕放弃如今的群臣?”

李可便道:“臣可没有这么说,臣的意思是,陛下你应该降低对他们的期待,毕竟这天底下,谁也不...

风雪停歇的第三日,辽东大营迎来了第一缕南来的信使。

马蹄踏碎冰河,卷起一片霜尘,那人身披黑氅,面覆寒霜,直入帅帐,呈上一封黄绢密旨??

是户部尚书胡惟庸亲笔签押的调令:着辽东镇守将军李可,即日起接收朝廷派遣之监军御史三人,协同理政,稽查钱粮兵马,以彰天子信重之意。

帐内诸将闻言皆色变。

林敬按剑而立,怒声道:“胡惟庸素与我主不睦,此番派监军,分明是要安眼线、夺兵权!

大人万不可受!”

李成山亦沉声附和:“监军一至,号令分权,将士畏首畏尾,战事岂能如意?

不如拒之塞外,就说‘风雪阻道,人马难行’。”

梅娘却静立一旁,目光落在李可脸上。

她见他低头摩挲尚方宝剑的剑柄,指节微微发白,嘴角却缓缓扬起一丝笑意,如春冰初裂。

“迎。”

李可只说一个字。

众将愕然。

“不仅迎,还要大张旗鼓地迎。”

他抬眼,眸光清冷,“设坛于辕门之外,摆香案、鸣钟鼓,我要亲自出营三十里相迎。

让全军将士都知道,这是圣恩浩荡,不是猜忌临头。”

林敬急道:“可若他们借机生事,弹劾您违制、专权……”

“那就让他们弹。”

李可冷笑,“我越恭顺,他们就越难下手。

他们要的是把柄,不是叛乱。

只要我不反,他们就只能看着我一步步坐大。”

他起身踱步,声音低沉:“你们以为监军是来监视我的?

错了。

他们是来替我背书的。

等他们亲眼看见北元骑兵如何被诱入赤峰谷,如何一日溃败;等他们亲耳听见俘虏哭嚎着求活命,亲眼看到宁远互市每日运进三万石粮、换出五万匹马……他们会明白一件事:没有李可,辽东就是一座空城。”

梅娘轻叹:“可人心难测,万一其中有狠辣之辈,执意构陷呢?”

“那就成全他。”

李可目光骤寒,“死一个御史,比活十个都管用。

天下悠悠之口,从来不怕血,只怕冤。”

七日后,三名监军抵达辽东。

为首者乃刑科给事中周文渊,四十许人,面白无须,眼神锐利如鹰隼,曾参倒两任边将,有“铁笔御史”

之称;其后二人,一是户部主事赵明远,专司钱粮稽核,精于算账;另一人则是锦衣卫派驻随行的百户沈青,沉默寡言,腰佩短刃,行走间如影随形。

李可率文武官员列队出迎,甲胄鲜明,旌旗猎猎。

他自己身穿紫袍金带,手持节钺,亲扶香案跪接圣旨,行三叩九拜大礼,姿态谦卑至极。

周文渊站在高台之上,宣读敕书时特意加重语气,强调“朝廷信重,特遣近臣协理”

,意在昭示权威。

李可俯首应诺,声如洪钟:“臣李可,誓死效忠陛下,不敢有丝毫僭越。”

当晚,大营设宴款待监军。

酒过三巡,周文渊举杯质问:“听闻大人前番擒获右谷王,并未解送金陵,反与其订立和约,开设互市?

此等军国大事,竟不奏请天子裁决,是否逾矩?”

帐中顿时鸦雀无声。

李可却不慌不忙,放下酒杯,命人取来一份卷宗,推至案前:“请大人细阅此案。

右谷王亲口供述,其兄左贤王出兵前,曾收江南密信,劝其趁辽东新胜、主将功高震主之际南侵,以使我腹背受敌。

信笺墨迹经辨认,确系锦衣卫专用松烟墨。”

周文渊翻阅片刻,眉头微皱。

李可继续道:“若我将其押送京城,草原群龙无首,必致更大混乱。

届时新可汗继位,未必肯守约,反而可能勾结倭寇或西域诸部,引祸南下。

而今以互市羁縻之,既省军费,又稳边疆,何乐不为?”

赵明远忍不住插话:“可每年输出粮食盐铁,岂非资敌?”

“非也。”

李可一笑,“互市所售之物,皆为陈粮旧布,且限量交易。

而所得战马、皮毛、药材,则尽数纳入军备。

去年一役,我军缴获战马三万余匹,今已编为三营铁骑,皆由汉军驾驭。

试问,是花钱买平安,还是花命换太平?”

沈青忽然开口,声音沙哑:“大人与北元可汗密谈之时,可曾许以土地或岁币?”

“若有,尽可查证。”

李可坦然道,“宁远互市之地,原为废弃屯堡,不在版籍之内。

至于岁币?

我大明从未赐一钱予北元,反而是他们每年需进贡白马千匹、貂皮万张,名为朝贡,实为赎罪。”

三人对视一眼,皆觉难以挑刺。

数日后,周文渊提出巡视各卫所、核查兵马数目。

李可欣然允诺,亲自陪同,沿途展示军容:宁远卫城墙加固三丈,瓮城增设火炮台;铁岭所练兵场上,五千新卒列阵操演,口号震天;抚顺仓库存粮高达八十万石,账册清晰,出入有据。

尤其当他们来到赤峰谷战场遗址时,只见尸骨已焚,焦土犹存,残旗断戟遍布沟壑。

当地百姓自发立碑祭祀阵亡将士,香火不断。

周文渊伫立碑前,久久不语。

回营途中,他对李可道:“本官原以为大人恃功而骄,今日观之,方知辽东离不得你。”

李可只是微笑:“臣不过奉旨守土,何敢居功?”

然而就在半月之后,变故陡生。

一名北元降将在狱中暴毙,尸体脖颈有勒痕,却报为“自缢”



沈青连夜提审狱卒,发现其中一人竟是当年通州之战中失踪的锦衣卫暗桩。

更令人震惊的是,此人供出:李可曾在洪武五年诏狱中幸免于死,实因私通宫中太监,贿赂画师,在画像册中替换面容,才逃过朱元璋清算。

消息尚未传出,已被李可截获。

当夜,李可召梅娘入内帐,递给她一枚铜牌:“持此牌去西营,找老陶。

他会给你一份名单??

过去十年,所有在辽东境内活动过的锦衣卫密探。

明日清晨,一个都不能留。”

梅娘盯着他:“你要杀人灭口?”

“不是我要杀,是朝廷逼我杀。”

李可冷冷道,“他们派监军来,不是为了监督,是为了逼反我。

既然如此,我不如先下手为强。”

“可一旦动手,便是谋逆!”

“我已经没有退路了。”

他望着窗外月色,“从我放右谷王回去那天起,我就不再是忠臣。

但我必须让他们相信,我还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