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7章 暗流潜藏危机伏,洛汐布局待时机(1/2)
朱笔落下的“查”
字尚未干透,颜洛汐已将舆图卷起,交由内侍封存。
她起身时袖口轻擦过砚台边缘,压在下面的信囊露出一角火漆红痕。
她没有立刻召人。
而是静坐片刻,将三日来所有密报按时间铺开,从左至右排列于案。
锦衣卫的初查结果、地方官府的异常记录、城南茶肆出入人员名单——每一份都标注了细小符号,只有她自己能看懂。
直到更鼓敲过三巡,外头值夜的宫人换班走过廊下,脚步声渐远,她才低声唤道:“林知白。”
门开得极快,仿佛有人一直候在门外。
“娘娘。”
林知白躬身入内,手中捧着一叠薄册,“属下带人连夜核对,共筛出七名重点人物。
其中三人亲属任职户部粮道司,两人曾为驿传副使,另两人与‘义济仓’无备案却频繁调粮的中转库有银钱往来。”
她接过薄册,翻至中间一页,指尖停在一栏姓名上:“赵承业?”
“是。
其兄赵承礼现任户部度支主事,虽未直接经手河内粮务,但近三个月内,有六笔小额银钱经其妻弟之手流入南阳民间米市。”
“小额?”
她抬眼。
“每次不超过五十两,分散在不同钱庄提领,表面看像是家用支用。”
她合上册子,轻轻搁在案角。
“这些人都在监视之下?”
“已在居所、常去酒楼及城南茶肆周边布下暗哨。
只是……”
他略一迟疑,“他们行事谨慎,除日常往来,并未发现密会或传递消息的迹象。”
“不是没发现。”
她站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京畿地形图前,“是你们还没看懂他们在做什么。”
她取下一支细竹签,点在京兆东南一处坊区。
“这里,五日内新开三家米铺,售价压到官仓四成。
那里,昨日有二十名原驿卒集体赴工部请愿,要求恢复旧编制。
再看这里——”
竹签移向河内边界,“两县之间出现流动粮车,白天歇息,夜间行进,路线绕开关卡,却始终不离‘安民会’活动范围。”
她收回竹签,转身面对林知白:“这不是零散作乱,是在模拟政令失效后的替代体系。
他们想让百姓相信,朝廷做不到的事,他们能做。”
林知白神色微变。
“所以不能现在抓人。”
她说,“抓一个传话的,破不了局。
我们要等他们把整张网铺出来。”
*** 次日清晨,御书房。
轩辕凌翻阅着各地奏章,眉头紧锁。
一份来自河内的折子被他反复看了三遍,最终放在一边。
“低价米市仍在扩张?”
他问。
“不止。”
颜洛汐坐在下首,声音平稳,“昨夜又有两个县上报,称民间自发设立‘平粜点’,声称‘代天施仁’。
更有甚者,打出‘免役帖’,许诺凡参与集会者,家中丁男可豁免劳役三年。”
轩辕凌冷笑一声:“谁给他们的胆子?”
“正是要查清这一点。”
她取出一幅新绘的图表,铺展于案,“这是根据锦衣卫与工部巡查记录整理的动向图。
自新政推行以来,所有异常事件均围绕三个节点展开:粮、驿、学。
而每个节点背后,都有相似的资金流向和人员关联。”
她指向图中几处交叉点:“这些人或许不知全貌,但他们执行的是同一套指令。
有人在幕后统筹调度,且对朝廷运作极为熟悉。”
慕容尘站在窗侧,听完后开口:“既然如此,何不调兵围查城南茶肆?
只要打断联络中枢,其余自然瓦解。”
“那只会逼他们转入地下。”
她摇头,“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他们愿意让我们看到的部分。
若贸然行动,反而打草惊蛇。”
轩辕凌沉吟:“你的意思是,放任他们继续?”
“不是放任。”
她纠正道,“是引导。
让他们以为朝廷反应迟缓,甚至束手无策。
等他们自认掌控局面,真正发号施令的人,才会露面。”
殿内一时安静。
“你要演一场戏?”
轩辕凌盯着她。
“是布局。”
她语气不变,“真正的权力不在街头鼓噪,而在谁能决定粮食从哪里来、消息往何处去、人心朝哪边倒。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让他们误判形势,主动跨过底线。”
慕容尘缓缓点头:“边军可配合。
我即刻下令,调两营北上‘剿匪’,制造朝廷兵力空虚假象。”
“很好。”
她取出一枚玉符,仅指甲大小,通体半透明,“这是我需要你亲自办的事。”
林知白上前接过。
“这不是普通信物。
把它藏在梁柱夹层、墙缝暗角,尤其是城南茶肆后堂、义济仓废址、以及那几家低价米铺的储粮屋。
它不会发出声响,也不会留下痕迹,但能录下十步以内的对话,持续三天。”
林知白仔细收好:“何时布设?”
“今夜子时。
用修缮街巷的名义派工队进入,趁夜安置。
记住,不要碰任何原有结构,只选松动砖石或腐朽木料嵌入。”
轩辕凌看着那枚玉符:“这东西……从何而来?”
她没有正面回答:“足以助我们听见不该听见的话。”
*** 入夜。
林知白带着三名亲信,混在工部派出的修缮队伍中,悄然进入城南街区。
四人分头行动,借着灯笼微光检查墙面裂缝与屋顶横梁。
他在一家米铺后巷停下脚步。
此处原是废弃仓库,如今堆满麻袋,门口挂着“惠民粮栈”
木牌。
他示意手下引开守夜人,自己攀上后窗,撬开一块松动的檐板,将玉符塞入夹层,再用旧泥封住缺口。
另一处,城南茶肆的灶房梁上,也悄然多了一粒不起眼的晶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