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6章 条件权衡思利弊,暗流涌动再警惕(1/2)
颜洛汐将那份回函轻轻放在御案上,指尖在纸角顿了顿。
轩辕凌抬眼看向她,目光沉静。
“你还有话说?”
他问。
“七方提出的条件,表面是求活路,实则试探朝廷底线。”
她没有坐下,声音平稳,“若全盘应下,新政便成了他们讨价还价的筹码。”
轩辕凌沉默片刻,伸手取过那张素笺。
墨迹干透,字迹略显粗拙,却条理分明。
“三年不裁驿卒、寒门优先任教、民间监督员常驻粮仓。”
他逐条念完,抬眸,“哪一条不可行?”
“都不是不可行。”
她说,“而是谁来定‘可行’的标准。
若由他们推人选人,今日是监督,明日便是挟制。”
殿外传来脚步声,随即帘幕掀开,慕容尘步入殿中。
他未着甲胄,只穿一件深青常服,袖口微卷,像是刚从城外赶回。
“听说你们在议七方的事?”
他在侧位站定,目光扫过桌上的素笺。
颜洛汐点头:“他们尚未正式答复我方提议,但已有动向。”
“什么动向?”
“京畿多地出现流言。”
她取出一份密报,“说朝廷要征少年修河工,又说义塾将收富户子弟作质,百姓恐慌,已有数县传出集会迹象。”
轩辕凌皱眉:“查源头了吗?”
“查了。”
她将另一份文书递上,“传话的多是退役驿卒与落第秀才,路线一致,每日辰时出发,午时汇合于城南茶肆,申时散去。
有人统一供饭,每人发五十文。”
慕容尘冷笑:“这不是请愿,是排兵。”
“正是如此。”
颜洛汐走到舆图前,指尖点在京兆与河内交界处,“这些人看似分散,实则行动如一。
若非有人背后调度,不可能如此整齐。”
轩辕凌起身走到舆图边:“你是说,七方内部已有动作?”
“主和派还在犹豫,主战派已经动手。”
她收回手,“他们不想谈条件,只想逼我们让步。”
殿内一时安静。
慕容尘开口:“若真是想逼宫,那第三条——民间监督员——绝不能松口。
一旦开了这个口子,地方势力便可借‘民意’之名插手政令,日后调粮、征税、赈灾,处处受制。”
“可若拒绝,他们必以‘欺压百姓’为由煽动民怨。”
轩辕凌道,“民心动摇,新政难行。”
“那就换一种方式。”
颜洛汐转身面向二人,“两年轮训制代替三年停裁,驿卒须经考核方可留任;义塾教员遴选,增设中央特派考官现场监试;至于监督员——六部与地方各派一人,互为制约,名单每月公示。”
轩辕凌思索片刻:“吏部拟旨草案,暂不公布,先观三日动静。”
“若他们接受呢?”
慕容尘问。
“若真为生计而来,自会接受。”
她说,“若执意要权,便不会。”
“可万一他们两面应付?”
轩辕凌目光微凝,“一边派人来谈,一边继续煽动?”
“那正好。”
她语气未变,“让我们看清,到底谁在主事,谁在演戏。”
*** 半日后,御书房偏殿。
颜洛汐坐在灯下,面前摊开一叠各地奏报。
她手中朱笔轻点,将几处异常圈出——南阳府上报“无民情波动”
,可同日有三名商旅在城门被拦,搜出印有“免役帖”
的私信;河间郡称“驿道畅通”
,实则三处驿站夜间仍有火光,值守名录却无更新。
她正欲提笔批注,袖中密册忽地一热。
不是蓝光,也不是震动,而是一种熟悉的温烫,像被阳光晒过的玉石贴在腕上。
她停笔,不动声色地将手覆在袖口。
系统低语般响起:【检测到高频信息流动,建议开启心灵洞察预载模式。】
她没回应,只用指甲在掌心轻轻划了一下。
【别紧张,我只是提醒你——有人在组织语言。】
系统语气轻松了些,【就像考试前背答案的人,心里越熟,破绽越多。】
她微微颔首,继续翻阅文书。
门外传来轻叩声。
“娘娘,林大人在外候见,说有紧急军情呈报。”
“让他进来。”
林知白快步走入,衣角带风,手中捧着一封火漆封缄的急报。
“城北巡营截获一名男子,自称是七方联络使,要求面见摄政皇后。”
他将信呈上,“这是他身上的信物。”
她接过信物——一枚铜牌,正面刻“通衢”
二字,背面无纹。
她认得这牌子。
旧驿体系中,只有负责跨州联络的“传檄使”
才持有。
“人现在何处?”
“关在偏院,未加刑具,也未许他见任何人。”
“很好。”
她将铜牌放下,“等他冷静一晚,明晨再审。
在此之前,不要透露任何关于朝廷决策的消息。”
“是。”
林知白退出后,她重新拿起那封急报,拆开浏览。
内容简短: > 河内以西七县,突现大量低价米市,售价不足官仓三分之一。
经查,米袋封口印有“义济仓”
字样,但该仓从未登记备案。
她合上信,眉心微蹙。
这不是赈济,是收买人心。
有人在用粮食换信任。
而且,敢仿造官仓名义,说明对内部运作极为熟悉。
她起身走到窗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