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675章 证据在手惩贪官,势力谈判初见效(1/2)

夜风从窗缝钻入,吹得案上纸笺一角微微颤动。

颜洛汐指尖还压着那封尚未落款的回函,袖中密册的蓝光已褪去,只余一点温热贴着肌肤。

她没抬眼,只将纸页轻轻推至御案中央。

轩辕凌坐在案后,目光落在那行修改过的字句上:“轮值巡查,由六部轮流派遣。”

他念了一遍,抬眸看她,“你不信他们?”

“不是不信。”

她收回手,指腹蹭过腕间旧痕,“是见过太多以‘监督’之名行挟制之实的事。

当年海防溃败,起因便是巡检使被民间商会架空。”

轩辕凌沉默片刻,提笔在条陈下方批了“准”

字,朱砂鲜红。

“沈元康那边呢?”

她问。

“暂居府中,未出一步。”

轩辕凌放下笔,“但他今晨派人去了礼部尚书府,停留半刻即出。”

颜洛汐眉梢微动:“礼部?”

“赵家女婿。”

轩辕凌冷笑,“赵九章正是赵家旁支出身,早年靠这层关系才当上驿丞。”

她明白了。

这张网比预想的更密。

*** 翌日清晨,金銮殿钟鼓齐鸣。

百官列班而立,气氛凝肃。

林知白捧着油布包裹缓步出列,衣袍整洁,神情沉稳。

“臣奉旨巡查南阳河道工程,于废弃驿站梁木夹层中发现此物。”

他双手呈上,“内藏密账一册,记录各地贿赂款项明细,请陛下与诸位大人过目。”

司礼监接过,展开宣读。

第一笔便掷地有声:“付安民会首事人赵九章,纹银四百两,事由:阻新政,造民怨。”

殿内顿时骚动。

第二条紧随其后:“南阳通判沈明德赠银三百两,附言‘为民请命,辛苦了’。”

第三条更是直指中枢:“户部度支司批文编号ty-739,核准‘急赈仓劳役摊派’事宜。”

每一条都如刀割开浮皮,露出底下腐肉。

有官员低声议论:“查无实据!”

“或许只是民间伪造!”

话音未落,工部侍郎当场反驳:“批文编号真实可查,昨日我已调档核对。

且梁木夹层封闭已久,非近月内所能植入。”

刑部尚书也出列道:“赵九章昨夜已被控制,其宅中搜出部分赃银,成色与账册记载一致。”

群臣哑然。

轩辕凌起身,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停在沈元康身上:“沈卿,你作何解释?”

沈元康出列,脸色发白,却强撑镇定:“臣……确不知弟弟所为。

若真有此事,愿交出印信,听候彻查。”

“朕没说你要担罪。”

轩辕凌语气平静,“但知情不报、销毁信件,已是失职。

即日起,免去度支司主理之职,待都察院立案后再议处置。”

沈元康身子一晃,跪地叩首:“臣……遵旨。”

无人敢再替他说话。

退朝后,颜洛汐并未随众而出。

她在廊下站定,望着远处宫门方向。

不多时,一名小太监匆匆赶来,递上一张折叠的素笺。

她打开,上面只有几行简字: > 七方愿止纷争。

> 条件如下: > 一、三年内不裁撤旧驿卒编制; > 二、义塾教师优先录用本地寒门士子; > 三、河内粮仓设民间监督员两名,常驻稽查。

落款无名,墨迹未干。

她看完,将纸折好收入袖中。

当晚,黑衣人如期而至,在偏殿外静候。

颜洛汐亲自接见,未带侍卫,只点了一盏灯。

“你们的人已经知道后果。”

她开门见山,“证据确凿,朝廷若要清剿,你们挡不住。”

黑衣人低头:“我们也不想走到那一步。

但那些驿卒,祖辈都在官道上跑差事,一旦裁撤,全家断炊。

义塾若全用外派教习,本地读书人再无出路。

粮仓多年弊病,百姓不信官查。”

“所以你们就收钱煽动民怨?”

她声音不高。

“起初只是请愿。”

黑衣人抬头,“是有人主动送银上门,说‘只要闹大些,自有好处’。

我们……一时糊涂。”

颜洛汐盯着他眼睛,悄然启动心灵洞察。

刹那间,脑海中闪过片段—— *昏暗屋内,数人围坐,一人拍案怒喝:“不能再让朝廷把人都带走!”

另一人低语:“那就谈条件,换活路。”

* 她收回感知,心跳略快,呼吸却稳。

“我可以答应前两条。”

她说,“但第三条不行。”

黑衣人皱眉:“为何?”

“监督可以,但不能由你们指定人选。”

她站起身,“我提议:六部轮流派遣巡查员,每旬轮换,不限身份,但须公示名单。

如何?”

黑衣人沉默良久:“这……需回去禀报。”

“可以。”

她递出一张回函,“三日内答复。

逾期不复,视为拒绝和谈,后续一切后果自负。”

黑衣人接过,退出殿外。

她独自站在灯下,指尖轻抚袖口。

密册又热了一下,像在回应什么。

*** 次日午时,御书房。

轩辕凌翻阅着各地新报来的文书,眉头微锁。

“京兆义塾今日开学,报名人数翻倍。”

他念了一句,“河内粮仓也开始放粮,百姓排队领米。”

“那是因为知道有人盯着。”

颜洛汐坐在侧案前,正誊抄一份名单,“我让吏部把十年内被贬黜的清廉官员名录调了出来,准备启用几个。”

轩辕凌点头:“沈元康这几日闭门不出,倒是安静。”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