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寿(1/4)
“去东德东德在哪”
听儿子提起最近的行程,刘茵一下子就愣住了,“在东边”
“在西边。
小说就来”
李学武轻笑着给母亲解释道:“就是原来的德意志国,现在一分为二,分为东德国和西德国。”
“去那么老远干啥啊”
刘茵放下包了一半的饺子,走到里屋门口看着屋里的儿子问道:“坐船过去不得猴年马月才能到那啊"
“妈都什么年代了”
李雪好笑地抬起头给母亲解释道:“二哥是同其他集团领导一起乘坐飞机飞过去。”
“飞机那得飞多久”
刘茵有些慌,搓着手里的白面看向儿子问道:“不会有什么危险吧”
其实她哪里关心德国是东边的还是西边的,她是担心儿子此行是否安全。
李学武笑着点点头,安慰母亲道:“又不是只有我一个,整个工业系统要去六十多人呢。”
这一次老李之所以心里没底,怕在外面露了怯,还就是人太多了。
你想吧,副总带队出访,随团的最低也得是企业副职,还得是关键副职。
李怀德能把李学武的名字报上去,还得说李学武以往的工作成绩,以及在辽东负责的工业企业集群具有影响力。
工业系统名额有限,给一机部的名额就更少了,一般都是一个名额。
为啥红星钢铁集团这么特殊 原因有很多,首先红星钢铁集团的实力虽然还没有绝对的优势,但涉及到的产业规模非常可观,发展潜力十足。
其次集团职工总人数即便是削减了将近3万人,可在整个工业系统内也算得上是超大型企业了。
最后便是集团开展的对外进出口与技术合作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上级也希望此次出访能达成一系列切实可观的合作。
上面在挑选工业代表的时候首先要看发展潜力,再看生产规模和业务范围,最后才看负责人的资质和能力。
要真是看资质和能力,老李或许得排到100名以外去,可谁让他占着一个懂管理,出成绩的先决条件呢。
红星钢铁集团有自己的工业企业集群,构成了重工业和重、轻混工业上下游产业链条的闭合经营管理。
尤其在汽车、电子、飞机、船舶、钢铁等典型重工业行业领域创造出了优秀成绩。
在对外合作与贸易工作中,建立了联合储蓄银行,创办了国际事业部,打通了与国际贸易市场接轨的渠道。
这种独特的产业优势在行业内和系统内都属于拔尖和特殊的存在。
叠加了如此之多的buff,全系统上下谁又能争得过红星钢铁集团呢。
别说李怀德要多带一位副职,就算带两个上面也不会说啥的。
这一次去东德实际目标和正治意义非同一般,如果能达成实际合作,对于内地打开国际市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其他企业长时间与国际市场断联,这一次出去真不一定能找到合作的机会。
可红星钢铁集团不一样,早有对外贸易基础,这次随团出访,带着政策谈合作,绝对是如虎添翼的存在。
如果真能促成红星钢铁集团与东德一些重工业企业和轻工业企业的合作,上面完全可以扩大红星钢铁集团的经营性政策条件,给予和放宽约束限制。
既然已经选择红星钢铁集团作为市场化经济的试点企业,那就给予更多的发展条件,促成企业的进一步变革。
李怀德也是听了杜主任的解释,这才了解了此次行程的目的和意义。
红星钢铁集团有什么业务可以作为合作经营的资本 或者换个思路考虑,东德有什么值得红星钢铁集团学习和合作的。
这个问题不仅是留给李学武的作业,组织和参与此次出访任务的工作组都在思考和整理资料。
看似红星钢铁集团参与此次出访任务由总经理李怀德带队,秘书长李学武陪同,相关经济干部随同,实际上呢 就在李学武知道这个消息以前,李怀德已经授权给总经济师高雅琴、总会计师景玉农和总工程师薛直夫共同组建工作小组来筹备和策划了。
不要觉得李学武什么都知道,他对于此时的东德了解甚少,只知道东西两德是在90年重新合并在一起的。
这还是他学习和研究北毛解散和平演变历史教训经验时记住的。
谁的大脑能记住所有的历史事件,就算是历史高材生也不可能把社会、经济、正治、医学等等全部学科都记住。
不了解不等于不能了解,国内的封闭只是相对来讲的,就算李学武不知道,不是还有上层渠道和外企渠道嘛。
李学武从集团出来的时候就同圣塔雅集团、三禾株式会社以及吉利星船舶的凯瑟琳通过电话了。
很简单,直白地讲出了自己的目的,就是要此时东德的所有资料。
有人问了,明明红星钢铁集团与这三家早就开展合作的外企有联系,凭什么还要等他回来联系 很简单,集团已经就相关诉求向所有关联单位发出了求助函,可这份信函是发给对方单位的,不是主要负责人。
而李学武就不一样了,直接电话联系对方的总裁,主管或者总经理。
早在李学武负责经济对外联系的时候,这三家企业就是他的关系户。
这一次集团也给驻港办事处去了消息,请国际事业部的同志收集消息。
工作组发出的消息主要针对东德的工业发展状况,企业目录以及发展规模,更重要的是产品市场和技术优势。
李学武除了问这些还问什么 他想问东德的总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知道对方的产品和技术不是全部,谈判更需要结合实际环境来出招。
今天他当然没有时间考虑这个,同老李详细谈过工作组的工作细节以后,又同关系外企通过电话他就回家了。
老太太过六十整寿,他再忙也得回家尽一尽孝心,一辈子也就这么一回。
况且三叔李同赶巧来京,他不能抽到晚上再回家,那也太不近人情了。
如果按老太太的想法,别说六十整寿,就是六十六、八十八也不会过的。
不办寿,不收礼,老太太就是这么绝对,她说过寿等于折寿,她还想多活几年,好看看儿孙长大成人。
李顺是一家之主,自然要听母亲的意见,只是也要为老人考虑。
老太太身下有三个儿子,因为种种原因,真是天南海北,一年到头都不一定能见上一面。
就是他的儿孙,这还得说二儿子有能耐,把所有兄弟姐妹聚在京城,否则他也要承受这种亲人离别相思之苦呢。
可特别就是二儿子李学武偏偏不在京城工作,一个月也就回来两三次。
老太太最在意哪个儿孙 也别说谁谁近,经常能见到的她就不会那么的思念和在意,越是见不着,越是不好见的才想念。
李学武的三叔李同回来的次数最少,因为他在部队身不由己。
李学武这一年,上半年工作忙,下半年工作累,就是回来也只能跟老太太坐一会,说不了几句话。
老太太想这二孙子,不招待,不收礼,但家里人聚一聚热闹一下没毛病。
李顺也是应儿子们的要求,这才同老太太商量的。
去年丈人,也就是李学武的姥爷六十整寿,家里人也是这么热闹的。
既然有大姥在前,老太太也就没再坚持,只是强调不要收外面人的礼。
这一点李学武同父亲都同意老太太的意见,也认同不场面做寿的道理。
家和万事兴,还是要过好自己的日子。
不收礼,只叫家里人一起吃饭,可总挡不住亲朋故旧的拜访。
早就惦记老太太的整寿,李学武的干妈前几天拎着东西来看过老太太了。
李顺和儿子们当时都没在家,刘茵想不收,可哪能拒绝王淑华的好意。
两家的关系可处的不远,尤其是李学武回来以后,真拿干妈当亲妈看的。
逢年过节李学武是要去家里看的,平日里工作忙回不来,沈国栋一定是要代为看望的。
平时王淑华来家里带东西都收,这一次来看老太太怎么能说不收的。
王淑华都来了,在家的沈国栋那是必然要来给老太太磕头的。
这不是别人,这是干奶奶。
他和李学武是把兄弟,是磕头的兄弟,叫李顺和刘茵干爹干妈,跟老太太平日里叫老太太,但也当奶奶叫的。
沈国栋来磕头,比他高一辈的费善英则也抱着孩子拎着东西来看了。
躲不过去,李学武随着李文彪同闻三儿叫舅舅,虽然没有血缘关系,甚至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可叫是叫了。
现在李学武身边围着的几个兄弟,都是一起打天下的,关系比亲兄弟没两样,所以叫闻三儿舅舅也是真亲的。
反过来,闻三儿同李顺,同老太太也是亲近的,费善英也是一样。
这些人带来的礼物不能拒绝,是亲朋关系,邻里关系呢这个可以拒绝,但傻柱,于丽来看老太太怎么拒绝 沈国栋他们同李学武是把兄弟,傻柱同李学武也不远啊,见着了要喝酒的。
于丽就更不用说了,当初还是老太太保了她,平日里娘俩处的好着呢。
当然了,这些人送礼不全是冲着李学武和李家来的,是真心看望老太太的。
所以李顺和李学武决定张罗大家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就都给信儿了。
不是什么正经的招待,但席面绝对够看,傻柱更是没装客人,亲自下厨。
就在倒座房,还是更宽敞的西屋。
现在回收站的仓储业务转移去了大库,这边都没有三轮车停靠了。
也不是不开展业务了,只是对接零售,也就是街坊邻居们过来卖破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