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98章 惊雷(4/5)

“从我们报社成立至今,还没有人说过我们是要饭的,他太嚣张了。”

刘红梅傲然地撇了撇嘴角,道:“就算你们厂要晋级集团了又能怎么着,还能脱离工业管理系统范畴吗?”

“我来钢城不是针对你李秘书长,更不是针对红星钢铁集团。”

“刘记者,不用这么义愤填膺,大义凛然,公报私仇讲得太随便了。”

李学武突然打断了她的话,淡然地讲道:“有关于李主任涉及到贵报社的言论我从未了解过,也没听说过。”

“我唯一知道的是您在上次签约活动上的表现,这是我亲眼所见。”

他语气并不严肃,但讲起话来不容人狡辩,很有威严。

“你说气不过也好,说不在乎也罢,唯一跟我有关系的是您最近在贵报刊写的那篇文章。”

李学武双手交叉放在了桌子上,看着她强调道:“我只想问您一句,如此恶意编排,胡编乱造,您将北方工业报这份来之不易的刊号置于何物了?”

他声音愈加的犀利,手指点着桌面质问道:“就因为不满于集团领导的某些言论,就因为一己私欲,便要公器私用?

你把舆论监督四个字看成了什么?”

“我这么跟你说,你们这么干,早晚会透支报社的公信力,到时候损失最大的可不是红星钢铁集团。”

说完这一句,他见刘红梅脸色白了又红,红了又白,便放缓了语气。

只是他要说的话都说完了,站起身最后强调道:“今天来见你,是想告诉你,不要为某些人的许诺所蛊惑,更不要做脏了那份报纸的错误举动。”

他指了指自己的眼睛,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脏了的报纸再难擦干净了。”

王亚娟起身,看着李学武傲然地出了包间,扭头看了看坐在那变颜变色,沉默不语的刘红梅,想说什么却没说。

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是画蛇添足,该表达的态度李学武已经讲清楚了。

什么特么咽不下这口气,咽不下你死去啊,找老李单挑好不好,背后捅刀子还捅出优越感和自豪感了?

再者,这刘红梅来钢城,可不单纯如她所说,不针对谁。

开玩笑呢?

现在王亚娟都知道了,是集团有人在搞鬼,想要玩祸水东引这一套。

李学武做事是比较犀利的,没伸回去已经是隐忍了。

到底是不一样,他也算牧守一方,在钢城的任何举动都有可能被放大,在集团内部引起风浪,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

李学武来辽东工作的时候有人阻挠,他想回去的时候依旧有人阻挠, 只因为来的时候他的影响力是1,回去的时候影响力是1000。

辽东工业建设的好不好,不是宣传科吹出来的,是实打实做出来的。

现在老李想让他回去,某些人却不想让他回去,这矛盾不就出来了嘛。

原因是什么?

是时间到了,集团现有的几个领导,其中一部分是68年来的,更早却是是66年来的,到今年就是第三年了。

三年一小关,五年一大关,关关难过关关过,过关之后是坦途啊。

今年年底之前是不会动的,但明年呢?

上面已经敲定明年年初就能实现集团化,接下来就是班子调整了。

老李现在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也挡不住上面换人掺沙子。

李学武当然不够资格外调,可实现集团化的阶段,他还能更进一步。

那些人倒不是怕他进步,而是怕他回到京城影响了大局。

在京城的时候李怀德会防备他,可在钢城,李怀德只会需要他。

红星钢铁集团说再多的经济发展也掩盖不了其本身作为重工业系统重要一员的属性。

集团是以重工业为基础,向上下游延伸,跨界拓展业务,不是轻改重。

工业企业是集团的根本,而掌握着集团在辽东所有工业企业管理权的李学武在集团内部就是个逆天的存在。

你看董文学从钢城回去,在班子内部排名直接上升了两个名次。

李学武再回集团,一定比董文学蹿的更猛,更高。

为什么?

因为起点高。

董文学来钢城的时候是什么身份和级别,李学武来钢城可是秘书长。

董文学当初只管了冶金厂,监管和组织其他工业的发展与经营。

到李学武这呢?

他是集团在辽东工业领导小组的组长,一言九鼎的那种。

说直白一点,有些人怕了,知道老李有意选定李学武作为接班人,李学武在辽东历练完全,回去一定是前三的存在。

李学武缺什么?

资历和成绩都不缺了,就缺少工业管理的经验,这当一把的标准条件。

老李亏就亏在了这个地方,至今都没有完全拿到集团业务的全部管理权。

有人说老李选择李学武作为接班人,会与董文学的上升之路冲突。

其实不然,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在红星钢铁集团董文学算是走到头了。

首先在钢城的三年时间里,上面没有看到他总览全局的大局观和能力。

其次,董文学缺少雷厉风行的人格魅力,群众基础薄弱。

最后,董文学没能得到李怀德的支持,更缺少有力的盟友。

李学武不一样,年龄差让李怀德十分的放心,能力出众更能挑大梁。

更重要的是,李学武懂他。

董文学下一步绝对不会是集团,现在的工作都是在为跳出集团做准备。

其实职场之中,到了董文学和李怀德这一步,基本上是能看得清自己接下来的发展路线,也能提前做布局的。

如果连这一点都看不清,甚至没有准备,那也走不到今天啊。

有人说进步全靠运气,其实不然,进步这件事是个技术活。

现在的局面是李学武在辽东摆平了一切,只要把握好节奏,按照既定的目标和程序发展,成绩绝对不会差。

接下来就如李怀德要求的那样,也是某些人担忧的那样,工作重心要逐步向集团调整,重新站在集团的舞台上。

而李学武迟迟没有走出这一步的主要原因是,他还在等惊雷的那一刻。

现在可是有人将把柄主动送来了辽东,递到了他的手里。

“滑动车门的技术难题解决了?”

李学武伸手拉开了“陈浩南的移动办公室”

房门,向里面看了看。

没错,11月13日,李学武带队到钢汽调研,基于宏运基础技术打造的海狮客车下线,实现了日产35台的好成绩。

有人说了日产35台还算好成绩?

这得分怎么说,毕竟这条客车生产线上不只有海狮一个车型,还有宏运7座、9座、12座等等。

鸿途客车和宏海客车不在流水线生产范围内,也没办法上流水线。

钢汽主管技术生产工作的副厂长王志笑着介绍道:“要不是学人家的技术,我们还真搞不定这简单的平滑门。”

“看似简单,实则很难啊。”

李学武伸手拉了拉较为轻便的车门子说道:“要是有缓冲锁就更好了。”

“您得说电动车门更好。”

邝玉生站在一旁玩笑道:“得给他们树立更远大的目标,否则要懈怠了。”

“谁说我们会懈怠——”

钢汽厂长吕源深看向他笑骂道:“要懈怠也是轧钢厂懈怠了,我们厂朝气蓬勃呢。”

“呵呵呵——”

今天来调研的干部们见两人斗嘴,纷纷笑出了声。

李学武也是笑着,脚踩着踏步上了车,切实感受了一把客车的乘坐体验。

说真的,这个年代座椅技术真是卡在了脖子上,海绵是唯一的缓冲层了。

再高级一点的汽车,充其量在海绵的下面迭加一层弹簧网。

高铁都坐过吧,刚铺开网络的时候车上的硬座并不硬,其实挺舒服的。

后来呢?

硬座真硬。

你要说跟绿皮火车相比呢?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