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169章 你不懂,雪儿她不一样(6.3k二合一)(2/3)

何志远和小李跟着进门,院子收拾的很干净,角落里搭了个鸡棚,听动静应该养了不少鸡、鸭、鹅。

一进堂屋,抬头便瞧见墙上挂着两块“一等功臣之家”

的红底金字牌匾。

两人的神情顿时肃穆了几分。

黄琛跟他说了老周家一门双一等功臣的事迹,当时只觉得家风忠烈,看到这两块牌匾的时候,扑面而来的压迫感,顿时感觉不太一样。

丈夫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小儿子在对越反击战中重伤归来,功勋卓著,令人钦佩。

作为妻子和母亲,这两块牌子的重量,不言而喻。

一个身材瘦削,但腰背笔直的老太太提着暖壶从厨房出来,看着三人笑着说道:“来了啊,都坐嘛,不用客气,我给你们泡杯茶。”

“您客气了。”

何志远看着老太太说道,脸上多了几分钦佩之色。

“一块是我爷爷的,一块是我小叔的。”

周砚给二人介绍道。

“功臣之家,实至名归。”

何志远由衷感慨道。

“保家卫国,他们都说是应该的。”

老太太抬头看着两块牌匾笑了笑,“也确实是应该的,不然哪有我们现在的好日子过。”

何志远和小李坐下,周砚把猪蹄放在桌上,过来帮着端茶道:“奶奶,给你带了个卤猪蹄。”

“要得,那我晚上又不用做饭了。”

老太太笑着点头,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看着何志远和小李道:“你们是记者?”

“张老太太您好,我们不是记者,我是《四川烹饪》杂志社的副主编何志远,这位是助理小李。”

何志远面带微笑的自我介绍道,“今天登门造访,是想要采访您经营张记卤味的经历和传承,做一期关于卤味传承背后的故事专 访。”

老太太笑盈盈道:“周砚说上你们杂志的都是大师,我一个乡下老太婆卤个卤菜,也能上?”

“我们今天中午是在周砚的饭店吃的,吃了卤素菜和卤牛肉、卤猪头肉,味道太巴适了,是我吃过最好的卤味。”

何志远一脸认真道:“周砚的手艺是从你这里传承下来的,您自然当得起卤味大师之名。”

“看来周砚也没有胡扯。”

老太太微微点头,“那你想知道啥子,你就问嘛,我要是记得起就跟你摆。”

“要得。”

何志远面露喜色,老太太性格倒是极好,太配合了。

之前遇到过一些老辈子,牛脾气,怎么都说不通,要是说急了,还抄起拐杖打他。

不就问个配方嘛,又不是非得回答,打人就过份了吧。

小李也是快速从布包里取出笔记本,取出两只钢笔摆在桌上,还把包里的墨水瓶拧开放一旁。

以他的经验来说,自愿接受采访的老辈子都很能说,费人、费笔、费墨水。

何志远见小李已经做好准备,便开口问道:“老太太,您是从什么时候学的卤菜,又是从谁的手中学得这门手艺的?”

老太太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才开口:“卤菜的手艺是跟我老娘学的,从我记事起,我们家就在做卤味,我老娘、老汉每天卤一锅猪头和一锅素菜挑去赶集卖。

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有个弟弟和两个妹妹,从小就帮着削土豆、藕,再大一些就刮猪毛、洗肥肠。

我老娘说这手艺是她老汉传给她的,我外公以前在蓉城大官家里头当大厨,是当时蓉城有名号的红案大师。

后来世道动荡,生存艰难,我外公违背祖训把卤味秘方和制作方法教给我老娘,我们一家才靠着这一锅卤味活了下来。

后来老娘把手艺和秘方也教给了我,十八岁的时候,经人介绍认识了周毅,我嫁到了苏……………”

周砚坐在一旁安静听着,老太太的语调颇为轻松,和小李刷刷的笔触声交相呼应。

狸花猫趴在一旁的椅子上,打着轻鼾。

老太太讲了一些刚到周村的事情,这些是周砚之前在她的记忆碎片中没有看到的。

“我刚嫁过来的时候,周毅老汉给他分家,分给我们的土夯房墙上满是缝缝,屋顶也全是洞,一到下雨天,外头大雨里头小雨,风穿堂而过,日子简直没法过。

但周毅勤快,杀牛之余每天闲暇的时候就补墙、修屋顶,快到冬天的时候终于把破房子修补好了。

家里还是穷,日子过的紧巴巴的,连棉衣都没得一件,我就想着做卤菜。

牛肠、牛肚这些边角料收拾收拾,用卤水一卤,大家都说味道好,说干就干。

先在青衣江旁边卖,因为价格实惠,味道巴适,卖的还可以。

积累了一些本钱,我就开始卤猪头,天天挑到苏稽石板桥头卖,生意越做越好,卤肉从十斤卖到二十斤、一百斤,挑不动了,就买了头驴,弄了辆驴车......”

老太太讲的不疾不徐,讲到生意日渐变好的时候,脸上露出了笑容,说到丈夫随军出川,眉头又不自觉皱了起来。

后边的故事,周砚大多在她的记忆中看过。

几十年过去,确实出现了一些偏差,但总体来说,老太太的记性还是不错的,很多事情都记得清清楚楚。

关于嘉州饭店来进货的事,被她全部略去,只说会有一些嘉州的食客闻名而来。

绝不背刺合作伙伴,老太太的底线还是相当高的。

何志远不时提问几句,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大多数时候都是听老太太讲。

这龙门阵一摆就是两个小时。

小李将钢笔盖上,拧英雄牌墨水瓶盖的时候,手都是抖的。

又是一万三。

命真苦。

何志远听得眼眶红红,颇为感动,开口道:“老太太,您这一锅卤味的传承,听得我泪包包都包起了!

从您外公传承下来的这一锅卤水,养活了三代人,也成了一代苏稽人的美食记忆。

如今传到周砚手里,正在成为新一代苏稽人的舌尖新宠。

我能不能给你拍一张照片,如果到时候文章能上杂志的话,可以作为插图配文。”

老太太整理了一下衣裳,点头道:“要得,你拍嘛。”

“你坐这里就可以。”

何志远取出相机,往后退了两步。

老太太穿着一件素净的蓝色斜襟布衫,坐在堂屋的上座,神色平静而从容,身后挂着两块一等功臣之家的牌匾,旁边挂着周老爷子的相片。

何志远按下快门的时候,眼眶里含着热泪。

这不止是一锅卤味,而是将这个大家庭紧紧系在一起的纽带,带子就攥在老太太的手里。

收起相机,何志远看着老太太说道:“老太太,回头照片洗出来了,我寄给周砚,让他交给你。

等杂志发行了,我也给你寄一本。”

“要得,辛苦你们。”

老太太点头,面带微笑将他们送出门。

“何主编,需不需要我奶奶卤一锅卤味?”

回去的路上,周砚问道。

“不用,老太太说了,你的卤肉和卤素菜比起她丝毫不差,何必再让老人家辛苦一阵。”

何志远笑着摇头,满脸感慨道:“周砚,你对人物的选择太敏锐了,这绝对是我今年采访到的最好的故事之一,比起孔派的传承也是丝毫 不弱。

家国情怀为底色,又体现了那个时代背景下的四川女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锅卤味不仅是苏稽人的美味记忆,也是奉献精神的传承。”

“何主编总结的太好了。”

周砚连连夸赞,何志远升华主题的水平是比他高不少。

挺好的,立意越高,越容易上杂志。

小小苏稽,连着有人上杂志,还都和他有关联。

立意要是不够高,怕是很难让人信服。

何志远看着周砚道:“要不你再带我去看看你哪位姨婆?

我倒是颇为好奇,在这苏稽如何做出这等正宗的西坝豆腐。

我想做一点采访作为补充。

周砚抬手看了眼表,无奈摇头:“何主编,不好意思,我现在得回去为晚上的营业做准备。

刚好明天下午我打算带我姨婆去看看腿和眼睛,到时候你们二位跟我同去?

或者明天早上,你们可以去石板桥头找我老表,他每天早上都在石板桥头卖豆腐,豆腐摊上立了个无声豆腐”

的招牌,很好找。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