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七百七十章 遵老祖之命(2/3)

> 直到那一夜,我潜入归心殿,听见林昭为一个素不相识的孤儿读睡前故事。

> 她说:‘从前有个孩子,没有名字,也没有家。

但他有一颗想记住世界的心。

于是他开始写,一笔一画,写下所有他听说的故事。

后来啊,全世界都叫他??

引路人。

’ > 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名字。

> 我叫沈砚,原是天书院首席修纂。

> 如今我把这枚信物埋于此地,等待下一个不愿遗忘的人。

> 请接过它,继续走。

> 不是为了复仇,不是为了证明对错。

> 只为了让那些沉默的灵魂,终于能说出:我存在过。”

光影消散,玉牌静静躺在她掌心,温润如血。

阿芜双膝跪地,泪水滑落,砸在雪上,洇开一片深色。

她终于明白,自己从来不是第一个拾笔的人。

在这片土地的每个角落,早已有人悄悄接过火炬,在黑暗中踽踽独行。

他们或许死了,或许失踪了,或许连名字都没留下。

但他们留下了灯,留下了字,留下了一种叫做“不肯忘”

的东西。

她将玉牌贴在胸口,仰望苍穹。

雪停了。

一轮明月破云而出,清辉洒落大地。

就在那一刻,天际微微一颤,一道虚影自南而来,横贯长空??

是忆归桥,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清晰。

桥上,似有无数身影缓步而行。

有的拄拐,有的怀抱婴儿,有的肩扛锄头,有的手捧书卷。

他们不言不语,却仿佛齐声低吟: > “我记得…… > 我记得母亲唤我乳名的声音, > 我记得夏日井水沁凉的滋味, > 我记得战友倒下前递来的最后一块干粮, > 我记得那个雨夜,有人为我撑起一把破伞……”

声音汇聚成河,流入人心。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北境荒原,一座废弃的地宫深处,尘封已久的铜铃突然自鸣。

地宫墙壁由整块黑曜石砌成,表面布满被刻意刮去的铭文。

此刻,在无人触碰的情况下,那些空白之处竟开始渗出血丝般的文字,缓缓重组为一段古老诏令: > **“第九轮回失败,命律崩解。

> 启动应急预案:投放‘虚相之种’,重塑集体认知。

> 目标:让世人相信??

林昭从未存在。”

** 话音未落,地宫中央升起一座水晶棺椁,内中悬浮一颗跳动的心脏,通体漆黑,唯中心一点幽蓝光芒闪烁??

正是当年林昭胸前孤灯的核心!

一道机械般的声音响起: > “检测到高浓度记忆共鸣波动。

> 判定:觉醒个体数量突破临界值。

> 执行‘覆写协议’。”

水晶棺开启,心脏缓缓升起,化作一团黑雾,融入通风管道,随风扩散。

数日后,各地开始出现怪象。

孩童不再梦见忆归桥;老人讲述往事时,总在关键处卡住,仿佛脑中有道无形屏障;更有学者著书宣称:“所谓《人间录》,实为后人杜撰,林昭其人,纯属虚构。”

舆论悄然转向,质疑之声渐起。

而在南方某座书院,一位年轻教师正为学生讲授《真史课》,投影墙上浮现林昭画像。

“她点燃心灯,打破书律垄断,开创人人可写史的时代……”

话未说完,投影突然扭曲,图像分解为无数像素点,重组后竟变成一张陌生面孔??

同样白衣,同样持灯,但眉眼冷峻,神情肃穆,额前刻着“代天执笔”

四字金纹。

台下学生纷纷惊呼:“老师,这不是林昭!”

教师急忙操作终端,却发现所有数据库均已更新,词条显示: > **“林昭,第十轮回指定书魂,奉天命修正人间乱象,建立新秩序。

其功绩详见《天书?

卷七》。”

** 教室陷入死寂。

教师颤抖着手翻开讲义,发现纸质版本竟与电子版完全不同!

纸上仍写着真实历史,而当他试图朗读时,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发不出声。

他猛然醒悟??

**记忆战争,已进入第二阶段:不是抹除,而是替换。

不是让人忘记,而是让人“记得错误的东西”



** 当晚,他撕下讲义最后一页,卷成筒状,塞进竹笛中,连夜送往忆园方向。

与此同时,阿芜所在的小镇也出现了异样。

清晨醒来,村民们都说昨晚做了同一个梦:一位冷酷女子站在高台之上,宣布“旧时代终结”

,随后亲手焚烧《人间录》,火光中飞出无数金色蝴蝶,落在人们额头,带来“新生的安宁”



更可怕的是,一些人开始主动交出手抄本,说:“原来这才是真相,我们都被骗了。”

阿芜冲进祠堂,查看她藏在神龛后的《人间录》残卷??

纸张完好,可当她翻开时,发现内容全变了!

原本记录百姓抗税的万民书,变成了“感恩天恩”

;沈砚的忏悔信,成了“忠诚誓词”



唯有她胸前那枚玉牌,依旧温热,隐隐震动,似在警告。

她闭目凝神,忽然想起林昭在《人间录?

终章》中留下的一句话: > “若有一天,全世界都否定了你所知的真相,不要争辩。

> 回到最初的地方,听一听,最朴素的那个声音还在不在。”

她猛地睁开眼。

她冲出小镇,奔向百里外那座曾爆发失忆疫的村庄。

那里如今已重建,但村中央的老槐树仍在,树干上还留着当年人们疯狂书写又被铲除的痕迹。

她在树下盘膝而坐,取出父亲留下的残卷,贴于心口,轻声诵读: “母亲背着孩子走了三百里……少年笑着说‘值得’……老兵只想再听一遍军歌……”

起初毫无反应。

她继续念,一遍又一遍,声音沙哑也不停歇。

直到午夜,月光正好洒在树洞之中。

忽然,树心裂开一道缝隙,一道微弱的光射出??

竟是当年林昭在此朗读时,无意间注入的愿力结晶!

它吸收了数百人复苏记忆时的情感洪流,沉睡至今,只为等待下一个唤醒者。

光芒扩散,笼罩全村。

刹那间,家家户户灯火亮起。

有人从梦中惊醒,抱住枕头痛哭:“我想起来了!

我妻子叫阿禾,她最爱吃枣糕!”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