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9章 《达拉斯》试镜!(1/3)
2012年10月17日,星期三。
陈瑾在《香江行》角色杀青后,就开启了好莱坞的行程,不过电影其实并没有全部杀青,贝尔这个绝对的男一号,还要拍摄剩下来的部分。
虽然他跟陈瑾的戏份已经拍完,但...
冬至那天,北京下了第一场雪。
林晓站在国家图书馆地下档案馆的入口,手里攥着一串编号钥匙。
寒风顺着通风口灌进来,吹得她耳尖发红。
这是“微光档案”
正式移交国家文献保护体系后的第七天,也是第一批数字化声音完成归档的日子。
三千二百一十七段原始录音,被刻录进特制的石英玻璃盘,理论上可保存两百年不损毁。
她推开厚重的防磁门,走进恒温恒湿的存储区。
一排排黑色金属架整齐排列,像沉默的墓碑。
每一块硬盘上都贴着标签:**“编号D-0419:环卫工陈秀兰,凌晨三点清扫二环路时的独白”
**;**“F-1203:聋哑学校学生用手语讲述‘梦里会说话’”
**;**“G-0076:服刑人员李文娟,连续三十六晚在监室床头录音”
**…… 她停在最深处的一个格子前,取出那台老式录音机??
周老师的遗物。
它已经被技术团队做了无损封装,内部电路用惰性气体密封,未来任何时代的人只要接通电源,仍能听到最初播放的那段话:“舞台不在剧院,而在两个人目光交汇的地方。”
“你真的打算让它沉在这里?”
身后传来脚步声。
是达瓦,裹着藏袍风尘仆仆地走来,肩上还落着未化的雪。
“不是沉。”
林晓轻声说,“是扎根。
就像树把种子埋进土里,我们不知道哪一天会裂开地面。”
达瓦点点头,从怀里掏出一个U盘。
“我在阿里拍到了最后一批游牧老人的口述迁徙史。
他们说,这是给‘以后的孩子’留的路标。
我按你的格式转录了,要不要现在导入系统?”
林晓接过U盘,插入终端机。
屏幕亮起,进度条缓缓推进。
随着数据流入,整个档案库的指示灯依次闪烁,仿佛无数颗心同时跳动。
突然,警报响起。
技术人员冲进来:“有人远程触发了‘幽灵频道’!”
林晓皱眉。
“谁有权限?”
“只有……已注销账户的讲述者才能激活。”
技术员声音发紧,“而且必须是生前未公开发布的录音。”
会议室迅速集结。
监控画面显示,一段编号为X-999的音频正在自动解码。
来源登记为:**王桂芳,殡仪馆清洁工,2023年秋因肺癌去世**。
她在最后一次录制后亲手删除了原文件,只留下一句备注:“等我也变成灰的时候再放。”
此刻,那扇被她自己锁死的记忆之门,正悄然开启。
音响设备启动,沙沙的底噪过后,传来了她的声音??
比记忆中更疲惫,却异常清晰: “今天是我最后一个班。
手套破了,手指沾满了消毒水和血渍混合的味道。
我不怕脏,可刚才整理一位年轻女孩的遗体时,发现她手腕上有道疤,跟我女儿当年的一模一样……我忍不住替她擦脸的时候哭了。
同事说我疯了,可我知道,她是被家暴的,她是逃不出来才走的这一步……我没能救我的女儿,但至少,我替她合上了眼睛。”
停顿良久,她低声说:“我不是英雄。
我只是个扫地的。
可如果连我说的话都要烧掉,那这个世界是不是太冷了点?
所以我偷偷录下了这些年来我替死者缝合、穿衣、送行时的心里话。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听,但如果有一天你也站在这里,请替我说一句:她们不是数字,她们是有名字的人。”
录音结束,满室寂静。
达瓦闭上眼,喃喃道:“我们一直以为我们在记录边缘,其实……是我们让边缘变成了中心。”
林晓起身,走到控制台前,按下全域同步按钮。
这段音频将自动上传至所有“移动讲述舱”
终端,并在今晚零点于全国三百余个社区放映点循环播放。
她不做宣传,不设标题,只在屏幕上打出一行字:**“本夜属于无声者。”
** 三天后,南方某市殡仪馆打来电话。
一名年轻女职工说,她们自发成立了“告别仪式记录小组”
,想为每一位逝者建立声音档案。
“哪怕只是家属念一首诗,我们也想留下来。”
又过五日,教育部回函,同意将“公共讲述教育”
纳入中小学社会实践课程试点。
首批教材样章中,收录了阿?
的《雷声比命运响》和张卫国的忏悔录音节选,附教学指南:“倾听不是同情,而是承认他人生命的重量。”
然而,真正的风暴,始于一封匿名举报信。
信件直送中央纪委驻文旅部纪检组,指控“微光燎原”
项目涉嫌传播“反社会情绪”
,列举十余段所谓“极端案例”
,其中包括新疆女子监狱那段关于家暴杀夫的录音。
举报人称:“此类内容极易引发模仿犯罪,破坏家庭伦理秩序。”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上掀起新一轮攻击。
有账号发布剪辑视频,将不同讲述者的痛苦片段拼接成“人间地狱合集”
,配文:“你们要的真相,就是这种负能量爆棚的垃圾吗?”
压力再次袭来。
三个试点城市暂停新增站点审批,两家合作医院撤回心理干预项目意向书。
林晓没有立刻回应。
她做了一件事??
邀请那位写评论文章的主编、举报信提及的几位官员、以及两名网络大V,参加一场闭门聆听会。
地点选在戒毒中心的一间隔音室。
没有灯光,没有座椅,所有人席地而坐。
墙上只挂一句话:**请听完,再开口。
** 整整六小时,他们听了十二段真实录音: 一位被拐卖妇女讲述如何在二十年后靠童年儿歌认出亲妹; 一名城管队员坦白自己砸碎小贩摊车后整夜失眠; 一个十五岁少年哭着说他父亲酗酒殴母,但他不敢报警,因为“邻居都说男人打老婆很正常”
; 还有那位杀夫女性的最后一句话:“我不是求原谅。
我只是希望我女儿长大后,不必再用刀保护自己。”
结束时,已是深夜。
没人说话。
主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角,最终只问了一句:“我能带走这份清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