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故事(2/3)
2:子部.
音乐类《律吕精义》(明.
朱载育)内篇卷七 八十四声新说:古琴有三等四调:一曰大琴正调;二曰中琴平调;三曰小琴清调;四曰瑟调。
瑟调最高,古人重之。
3:子部.
清代笔记《广东新语》(清.
屈大均)卷十三.
艺语 南海陈拾遗善琴,有一古琴,不知其斫自唐代也。
有客为言,向于某家见此琴,刻有“大历四年”
四字,今底池旁惟新漆一方,盖旧漆剥去,字无存矣。
于是拾遗欣然知琴之岁。
为诗云:“端居珍所尚,三叹少知音。
不遇丁年友,那称大历琴”
。
4:子部.
类书《太平御览》(宋.
李等编)卷五百七十八 《琴操》曰:古琴曲有歌诗五曲:一曰《鹿鸣》,二曰《伐檀》,三曰《驺虞》,四曰《鹊巢》,五曰《白驹》。
语裥十二操: 一曰《将归操》,孔子所作。
孔子之赵,闻杀鸣犊而归作此曲也。
二曰《倚兰操》,孔子所作,伤不逢时。
三曰《龟山操》,孔子作。
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欲谏不得,退而望鲁龟山,作曲喻季氏若龟之蔽鲁也。
四曰《越裳操》,周公所作。
五曰《拘幽操》,文王作。
文王拘於里,作此曲。
六曰《岐山操》,周人为太王所作。
七曰《履霜操》,尹吉甫子伯奇无罪见逐,自伤,作此曲。
八曰《雉朝飞操》,沐犊子所作。
沐犊子七十无妻,见雉一起飞,感之作此曲也。
九曰《别鹤操》,商陵牧子所作。
取妻五年无子,父母欲改娶,其妻闻之,中夜悲,牧子因之作此曲。
十曰《残形操》,曾子梦见一狸,不见其足,而作曲。
十一曰《水仙操》,伯牙所作。
十二曰《坏陵操》,伯牙所作。
语裥九引: 一曰《列女引》,楚樊姬所作。
二曰《伯姬引》,鲁伯姬所作。
三曰《贞女引》,鲁漆室女所作。
四曰《思归引》,卫女所作。
五曰《霹雳引》,楚商梁出游九皋之泽,遇风雷霹雳,畏惧而归,作此引。
六曰《走马引》,樗里牧恭所作。
牧恭为父报冤,杀人而亡藏於山林之下。
有天马引之,感作此引。
七曰《箜篌引》,霍里子高所作,即《公无渡河曲》 八曰《琴引》,秦时屠门高所作。
九曰《楚引》,楚龙丘子高所作。
语裥河间杂歌二十一章。
箫: 相传为舜所造。
竖吹。
现今所称“箫”
,指单管箫。
唐代以前指多管“箫”
,即“排箫”
。
单管箫的管体一般呈圆柱形,通常有6~8个侧指孔,吹奏时,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
多管箫为每管一音,无侧孔。
排箫的称呼最初见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元史》中正式称多管“箫”
为“排箫”
。
现今单管箫,称“洞箫”
。
《通典.
乐器》引《世本》:“箫,舜所造。
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
今之单管洞箫,唐代以前称“笛”
,宋代称“箫管”
。
古箫(排箫)有大小之分,大箫称“言”
;小箫称“筊”
。
箫的大小也以管数多少来区分,管数多则为大箫,管数少为小箫。
《广雅.
释乐器》:“箫,大者二十四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箫,古代用于宫廷雅乐边棱音气鸣乐器。
“八音”
分类属“竹”
。
汉唐以来的石刻、壁画以及墓俑保存了许多吹奏排箫的形象。
排箫的种类繁多。
从管数(也称“彄数”
)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余种。
从形制看编管参差排列如凤翼,有呈单翼状的;有呈双翼状的。
从制作材料看,排箫除竹质外,还有骨质、石质的。
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质排箫实物为曾侯乙十三管排箫,距今已2,400多年。
最早的石排箫实物为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箫,用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距今约2,500多年。
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遗址的商末周初长氏贵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箫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距今约3000年。
箫的起源有二说。
一说,出自“籁”
。
《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