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6章 现场勘察的线索(2/2)
几天后,市局召开内部复盘会议。
会上,领导表扬了专案组的快速反应能力,但也提出批评:为何张涛失踪超过二十四小时才正式立案?
为何初期未启动跨部门协查机制?
“派出所接到报警时,认为成年人临时失联属常见现象,建议观察四十八小时再报刑侦。”
一位基层民警低声解释,“我们也没想到……会是命案。”
张辉听着,没有辩解。
他知道,这不是某一个人的错,而是系统惯性下的盲区??
当一个普通人消失在日常轨迹中,往往要等到尸体出现,才能换来一场全力以赴的追寻。
会后,他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建立“高危职业人员失联应急响应机制”
,针对乡村医生、兽医、教师、护林员等常出入偏远地区的从业者,一旦失联超十二小时且无法联络家属确认安全,即自动升级为疑似刑事案件,启动技侦手段介入。
文件递上去后石沉大海,但他不在乎。
他知道,哪怕只有一份建议能在未来救下一个人,就值得坚持。
两周后,法院决定对马国强案提前开庭审理。
由于证据确凿,且嫌疑人认罪态度良好,检方建议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庭审当天,张辉作为证人出庭。
他站在证人席上,陈述侦查过程,语气平实,毫无渲染。
当辩护律师试图强调“被告人系长期遭受歧视、生存艰难,主观恶性较小”
时,他忽然开口: “我理解一个人被社会抛弃的感觉。
但张涛没有抛弃他。
那天吵架之后,张涛还跟村里人说,‘这人不懂科学,但也是为了活命,别笑话他’。
他甚至打算介绍马国强去另一个养殖场帮忙。”
法庭一片寂静。
“可马国强怎么做的?”
张辉看着被告席,“他记住了羞辱,却忘了善意。
他把一次争执当成灭顶之灾,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一个尽职尽责的医生。
于是他策划谋杀,剥夺了一个家庭的丈夫、父亲、儿子的生命。
这不是悲剧,这是选择。”
法官敲下法槌,宣布休庭十分钟。
出来时,刘芳在走廊等他。
她瘦了一圈,眼窝凹陷,但脊背挺得笔直。
“谢谢你今天说的话。”
她说,“我丈夫一辈子都在治病救人,连猪羊都舍不得放弃。
他不该死在这种地方。”
张辉点点头:“他是个好人。”
“好人……总是走得早。”
她苦笑了一下,随即抬头看他,“张队,我能去看看那个矿吗?
我想知道,他最后是在什么样的地方……闭上眼睛的。”
张辉犹豫片刻,还是答应了。
次日清晨,他们一同驱车前往黑石岭。
秋风掠过荒原,吹动枯草发出沙沙声响。
废弃厂区铁门半塌,杂草丛生,几只乌鸦扑棱着飞走。
他们沿着勘查时标记的小路前行,来到第三号仓库角落。
那里曾发现张涛的鞋子,如今只剩一个浅坑,被雨水泡得发黑。
“就是这儿?”
刘芳轻声问。
“是。”
张辉说,“他被带到这里,注射药物,失去意识。
然后被装上车,运往草场。”
女人蹲下身,手指轻轻拂过地面潮湿的泥土,像是在触摸丈夫最后的气息。
忽然,她从包里取出一个小布袋,打开,倒出几粒药片。
“这是他常用的抗生素。”
她说,“每次出诊都带着,说牲畜发病不能耽搁。
现在……也没人需要了。”
她将药片撒在地上,风吹过来,卷起细小的白色颗粒,飘向远方。
张辉默默站在一旁,没有劝阻,也没有说话。
那一刻,他忽然明白,所谓正义,并不能填补所有空洞。
它可以审判凶手,可以还原真相,却无法让一个温暖的厨房重新亮起灯,无法让孩子的呼唤再次得到回应。
但他们仍要坚持。
因为如果不坚持,黑暗就会蔓延得更快。
回程途中,刘芳在副驾睡着了。
张辉开着车,收音机里传出天气预报:“今日夜间至明日凌晨,全市将迎来今年入秋以来最强冷空气,局部地区有阵雨,请市民注意添衣保暖……”
他关掉广播,视线落在后视镜上。
镜中映出警徽一角,在暮色中泛着微光。
手机震动了一下。
是小王发来的消息: 【地质研究所最新反馈:我们在矿物颗粒中发现了另一种微量成分??
铅锡合金碎屑,来源极可能是当年选矿厂维修车间使用的焊料。
已比对档案,马国强在职期间负责设备维护,经常接触此类材料。】
张辉看完,嘴角微微动了动。
又一条闭环的证据。
他把手机放回支架,踩下油门。
夜色渐浓,路灯依次亮起,像一条通往未知的引路星河。
而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新的案件正在悄然酝酿,等待他们揭开面纱。
风还在吹。
而他们,始终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