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5章 传奇一号先生(1/2)
1927 年的沪上,一个名叫张衷宪的男孩呱呱坠地,他的父亲张仲英,年轻时从苏州来到上海,最初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学徒。
张家世代以雕刻工艺为生,精湛的技艺传承了数百年,然而,年轻的张仲英却对家族事业毫无兴趣,他渴望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仲英接触到了古玩行当,他被那些古老而神秘的物件深深吸引,从此便一头扎进了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
凭借着敏锐的眼光和过人的商业头脑,二十多岁的张仲英就自立门户,创办了自己的古玩店——聚珍斋。
张宗宪父亲张仲英的古玩店,二楼的聚珍斋 聚珍斋的生意蒸蒸日上,张仲英也成为了旧式古玩行当里学徒出身成功当老板的典范。
然而,张仲英的儿子张衷宪却对父亲的古董事业毫无兴趣,他从小就淘气,不爱读书,对学校的课程也提不起丝毫兴趣。
他喜欢流连于上海滩的繁华街道,被五光十色的霓虹灯和充满活力的都市氛围所吸引。
他总是穿着考究的西装,梳着时髦的飞机头,出入于各大舞厅,展现着自己出众的舞技。
13岁的张宗宪 年仅十三岁的张衷宪,就已经是舞场上的常客,他常常在舞池中尽情摇摆,直到深夜才偷偷溜回家。
为了不惊动家人,他总是脱掉鞋子,蹑手蹑脚地走上木质楼梯,然而,楼梯的“咯吱”
声还是暴露了他的行踪。
一天晚上,张仲英发现了儿子的秘密,他怒不可遏地训斥了张衷宪,并放出狠话:“你将来不是要做要饭的瘪三,就是做土匪!”
在父亲眼里,张衷宪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他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担忧。
可谁又能想到,就是这个让父亲伤透脑筋的儿子,最终却继承了父亲的古董事业,并且将家族事业发扬光大,成为了世界知名的收藏家。
张衷宪的成功,仿佛是命运的安排,他用自己的方式,续写了家族的传奇。
父亲看着整日流连舞场的张衷宪,内心焦灼不安。
他深知儿子对古董生意毫无兴趣,却沉迷于灯红酒绿的喧嚣之中。
他苦思冥想,最终决定将张衷宪送回老家,接管家族的百货商店。
他心想,远离了上海滩的繁华,或许能让他收敛心性,脚踏实地。
张衷宪对父亲的安排满不在乎,他认为这不过是一次短暂的放逐。
回到老家后,他并没有像父亲期望的那样认真经营百货商店,反而迷上了当地的评弹,整日沉醉于吴侬软语的曲调之中。
他从未翻阅过账本,对生意漠不关心,这让远在上海的父亲勃然大怒。
更让父亲意想不到的是,张衷宪竟然在老家开了一家舞厅!
他将百货商店的资金挪用,投入到这个充满诱惑的娱乐场所。
舞厅的装修奢华,乐队演奏着最新的流行音乐,吸引了众多年轻人的光顾。
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经营不善,舞厅最终以亏损告终,张衷宪的创业梦也随之破灭。
父亲得知此事后,气急败坏却又无可奈何。
他意识到,只有将张衷宪带回身边,才能让他真正了解家族的生意。
于是,他将张衷宪调回上海,亲自教授他古董鉴赏、交易的技巧。
起初,张衷宪对古董生意并不感兴趣,他更喜欢与朋友们聚会玩乐。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逐渐被古董的魅力所吸引。
他开始认真学习,跟随父亲走访各大古董市场,逐渐掌握了古董鉴别的技巧。
父亲的耐心教导和循循善诱,让张衷宪对古董生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开始主动学习,阅读大量的古董书籍,并积极参与古董交易。
他逐渐意识到,古董不仅仅是商品,更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传承。
在父亲的悉心指导下,张衷宪的进步飞快。
他逐渐展现出过人的商业天赋和对古董的敏锐洞察力。
他开始独立经营一些小生意,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让他更加坚定了从事古董行业的决心。
1947 年至 1948 年间,张衷宪开始了他作为古董商的“跑单帮”
生涯。
他拎着简单的行李,辗转于京城、天君等地,寻找珍贵的古董。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挑战,但他从未放弃对古董的热爱。
他将收购的古董带回沪上出售,赚取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这段经历不仅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他日后成为一代古董巨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也是在这段时期,他结识了比他年长几岁的耿昌,两人成为了莫逆之交。
耿昌在古董鉴定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他经常与张衷宪交流心得,并给予他很多宝贵的建议。
然而,时局的动荡并没有给张衷宪太多喘息的机会。
1948 年,内战的硝烟弥漫,上海的局势日益紧张。
周围的富商纷纷逃往香港,张衷宪也意识到,是时候离开沪上,去寻找新的机遇了。
此时的香港,正成为内地富商的避风港。
他们携带大量的金条、珠宝和古董涌入香港,急于将这些资产变现。
香港的古董市场迅速繁荣起来,吸引了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古董商。
张衷宪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商机,他决定前往香港,开拓新的事业。
他相信,在这个充满机遇的城市,他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
初到港城,张衷宪几乎一无所有,事业的起步离不开父亲在古董行老朋友们的帮衬。
两手空空的他,没有本钱,也没有货源,只能从最底层的跑腿做起。
他清楚地记得,父亲那些来自内地,在古董界颇有声望的朋友们,每次来港城带货,都会下榻在湾仔的六国饭店。
敏锐的张衷宪嗅到了机会,开始了他往返奔波的掮客生涯。
港城本地热闹的摩罗街,是他经常光顾的地方。
他穿梭于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四处打听着买家的需求。
一旦听到有人求购某种古董,他便立刻赶往六国饭店,将消息告知那些来自内地的古董商们。
如果双方谈妥,他便负责将货物从六国饭店送到摩罗街买家手中。
一趟下来,按照行规,他能拿到 5%的佣金。
微薄的收入,却是他当时重要的经济来源。
他像一只勤劳的蜜蜂,穿梭于港城的大街小巷,心中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张衷宪就这样奔波着,积累着经验和人脉。
他深刻地体会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里,诚信和勤奋比什么都重要。
他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与每一位客户的关系,用真诚和汗水赢得了他们的信任。
他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站稳脚跟。
那时候,想要与内地进行古董交易,必须在港城银行拥有一个 3000 块的信用证账户。
这对当时的张衷宪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他四处筹措资金,费尽周折,终于凑够了这笔钱,并在银行开设了账户。
那一刻,他感到无比的欣慰和激动,他知道,自己离梦想又近了一步。
他立刻提笔给父亲写信,请求父亲从上海尽快发八箱货物到港城。
信中,他详细地描述了港城古董市场的行情,以及他对未来发展的规划。
他焦急地等待着父亲的回复,心中充满了期待。
几天后,满载货物的货船终于抵达港城码头。
张衷宪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亲自前往码头迎接。
看着一箱箱货物被搬下船,他仿佛看到了未来事业的曙光。
他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一件一件地仔细核对。
父亲在每件货物上都附上了详细的说明,包括货物的来历、估价,以及最佳的出手时机等等。
当时港城和内地这个古董价格相差价格相当的大,当时一块从内地发过来的玉牌5毛钱,张衷宪汇款 1000 块给父亲,换来了 500 块玉牌。
拿到货后,他小心翼翼地将玉牌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夜,去除表面的污垢,使它们焕发出温润的光泽。
令他惊喜的是,这些玉牌在港城的售价竟然高达 8 到 10 块,即使是一般的玉牌也能卖到 4、5 块。
巨大的利润空间,让张衷宪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多年以后,回忆起这段经历,他仍然感慨于当时内地和港城古董市场行情的巨大差异。
最终,父亲发来的八箱货物,为他带来了上万元的收入。
正是凭借着这些来之不易的资金,以及他勤奋的努力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张衷宪一步步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