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许靖央:我是宝惠的靠山(1/3)
威国公府那边,方才赵曦跟着宫里的人走了以后,威国公便又扑向了白瑞杰。
他骑在白瑞杰身上殴打,嘴里怒骂不休。
许靖央抬了抬手,木刀会意,上前就将威国公提了起来。
威国公愤怒吼道:“靖央,你别拦着我,我要打死这个赵氏的孽种,他们母子三人都不是好东西!”
“将人打死了,那你就亲自去给白家做交代吧。”
许靖央轻飘飘的一句话,让威国公满面怒火僵在原地。
他又不傻,当然知道,自己堂堂一个国公,难道要给白瑞杰偿命?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
归心岭的雪早已融化,草芽从冻土中钻出,嫩绿如针,刺破了往昔焚香祭魂的灰烬。
陈九没有回哨所,而是带着《问心录?
军士篇》沿北境三十六营巡讲。
他不再只是送书的人,成了“辩声者”
??
每到一地,便召集将士围火而坐,不讲战法,只问一句:“你为何握刀?”
起初有人嗤笑:“咱们当兵的,还讲什么道理?”
可当陈九掏出一张旧图,摊在火光下,指着那条被抹去的地名时,笑声戛然而止。
“这是‘静语寺’原址。”
他说,“十年前,三百七十二人自焚于此,因他们不肯签下‘永不再议政事’的血书。
而今朝廷要在同一片土地上建‘静心营’,说是为了安抚‘情绪失常者’。
可谁来定义何为‘失常’?
是夜里哭亡亲的寡妇?
还是质疑粮饷账目的小吏?”
沉默蔓延开来,像霜覆大地。
一名年轻士兵低声问:“若我不执行命令……会怎样?”
“会被革职、流放,甚至以‘动摇军心’论罪。”
陈九坦然答道,“但林晚舟临死前说:‘宁可身陷囹圄,不可心入牢笼。
’你们手中的刀,可以斩敌,也可以斩锁链??
关键在于,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是个活人。”
那一夜,七个哨所的铁心牌被投入篝火,烧得通红,扭曲变形,如同旧时代的残骸。
与此同时,京城局势悄然生变。
太子沈昭明推行“婚自主试点”
的诏令刚下,礼部便联合六位老臣联名上疏,称此举“悖逆伦常,败坏风俗”
,请求废止。
更有徐氏余党暗中串联,借民间谣言煽动恐慌:“朝廷要拆散夫妻、毁弃孝道!”
一时间,街头巷尾流言四起,甚至有妇人跪在宫门前哭诉“救救我们的女儿”
。
沈昭明却不慌不乱。
他命人将李小荷请入东宫,亲自接见,并让画师绘下她稚嫩却坚定的面容,题曰:“问者无畏”
。
随后,这幅画像连同她的原话,被刻于新立的“问心碑”
之上,置于京畿大道旁,供万人瞻仰。
他还做了一件事??
开放“思辨日”
。
每年春分,全国学堂停授经义,专设辩论课。
议题由学生自拟,教师不得干预。
首年主题便是李小荷之问:“孝与爱冲突时,如何取舍?”
结果令人震动:八成学子认为,“真正的孝,不应建立在自我牺牲之上”
;更有边陲县学的学生提出:“若父母之命违背律法与良知,子女有权拒绝。”
这些言论本该惹祸,却被沈昭明尽数收录进《民思录》,呈报皇帝御览。
“父皇曾言,治国如烹小鲜。”
他在奏折后附笔写道,“然若一味忌讳翻动,只会焦糊满锅。
今日之 youth 虽躁动,却是国家血脉奔涌之象。
与其压制,不如引导;与其恐惧,不如倾听。”
皇帝阅毕,久久未语。
次日,竟亲赴问心书院,坐在廊下听了一场学生辩论。
当他听见一个十三岁少年说出“我不怕说错话,只怕不敢说话”
时,这位久居深宫的老者,竟掩面而泣。
自此,皇帝正式下诏: **“凡年满十五者,皆可向‘问心司’提交疑问,无论内容,必得回应。”
** 此令一出,天下震动。
短短月余,问心司收到来信逾十万封。
有农夫问:“为何我种田十年,反不如商人一夜暴富?”
有婢女问:“主母打骂主人,为何无人管?
而我顶嘴一句,就要被打死?”
最惊人的一封,来自西北某军户孤儿:“将军说我爹战死沙场,可我亲眼见他被推下悬崖??
因为他说‘这一仗不该打’。
请问,这算不算谋杀?”
阿七亲自审理此案。
她调阅阵亡名录,发现该营三年内竟有四十七人“意外身亡”
,且皆因“言语不当”
遭贬斥。
更诡异的是,所有死者家属均收到厚恤金,却被迫签署“永不追责”
文书。
她不动声色,将案卷封存,直送东宫。
沈昭明看罢,面色铁青。
他知道,这不是个别将领跋扈,而是系统性清除异见的开端。
那些所谓的“静心营”
,恐怕早就在秘密运作,只不过换了名目、藏得更深。
“他们想用温柔的方式杀人。”
他对幕僚说,“不流血,不见尸,只让你闭嘴、低头、遗忘。”
于是他做出一个大胆决定??
重启“归心钟调查组”
,由阿七领衔,赋予其巡查各州军政大权,遇紧急情况可先斩后奏。
诏书下达当日,阿七已启程北上。
她并未带兵,仅携一辆马车、两名随从。
车上载着一口铜钟,非金非铁,乃是以三百七十二块碎瓷熔铸而成,每一片,都来自静语寺遗址的瓦砾。
钟身无纹,唯有一行小字刻于内壁: > “声音不会消失,除非人心先死。”
沿途所至,百姓夹道相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