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4章 被封为嫔?皇帝比她爹大五岁!(2/3)
与此同时,京城深处,太子书房灯火通明。
案前堆叠着各地奏报:西北有牧民组建“问声会”
,要求公开草场分配账目;东南渔民联名抵制“太平箫”
巡演;中原七十二县学子联署请愿,要求废除“孝廉察举”
中“不得质疑尊长”
条款。
每一份奏折上,都盖着鲜红的“问心司备案章”
。
太子沈砚之子??
现任监国太子沈昭明??
正执笔批阅。
他年近三十,眉宇间既有乃父的沉稳,又带几分少年锐气。
侍从低声禀报:“陛下召您明日入宫,似为立储之事。”
他搁笔,轻叹:“父皇至今不信,思辨非乱源,而是防腐剂。”
身旁幕僚忧心道:“徐氏余党仍在暗中活动,近日联络多位老臣,密议‘复礼运动’,主张废除思辨课,恢复‘三从四德’为国教根基。
更有藩王借‘孝治天下’之名,拒缴问心税。”
沈昭明冷笑:“他们口口声声‘传统’,却忘了传统中最珍贵的,是孟子说的‘民为贵’。
若传统成了禁锢思想的牢笼,那它本身就该被质疑。”
他起身踱步,忽问:“林晚舟的故居,修缮得如何了?”
“回殿下,已按您的吩咐改建为‘问心书院’。
四壁不设墙,只立百根木柱,每柱悬一竹简,供人书写问题。
昨日开院,第一日便挂满了。”
幕僚答道,“最引人注目的一条是??
一个小女孩写的:‘如果妈妈让我嫁给不爱的人,算不算孝?
’”
沈昭明闭目片刻,再睁眼时目光如炬:“明日面圣,我就带这个问题去。”
翌日清晨,皇宫太和殿外,百官列班。
皇帝年迈,久疏朝政,然今日特召太子议储,群臣皆知事关重大。
沈昭明入殿,未先行礼,反而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高举过头:“儿臣不敢妄言国策,唯有一问,请父皇示下。”
皇帝皱眉:“何事如此郑重?”
“昨日,京郊八岁女童李小荷于问心书院留问:‘若父母之命令我嫁予恶人,我顺从是孝,反抗亦是爱,二者冲突,当如何取舍?
’”
沈昭明朗声道,“此非一家之困,而是千万女子之心结。
若我朝所谓‘孝道’,必须以女性终身痛苦为代价,那这孝,还是不是道?”
满殿哗然。
礼部尚书出列怒斥:“竖子妄言!
婚姻自有父母之命,岂容孩童置喙?
此等言论,实乃败坏纲常!”
沈昭明不退反进:“那请问尚书大人,若您女儿被许配给杀人犯,您也会逼她出嫁,以全‘孝道’吗?”
老臣语塞。
皇帝沉默良久,终于开口:“朕年少时,也曾被迫娶不愿娶之人。
二十年夫妻,相敬如冰。
若当时有人问我‘这是否正确’,或许……我会早些醒悟。”
他抬眼看向儿子:“你母妃临终前对我说:‘别让孩子重复我们的错。
’你今日之问,虽悖于古礼,却合乎人心。
朕准你开设‘婚自主试点’,三州试行五年,观其成效。”
群臣震惊,然无人敢再言。
退朝后,沈昭明独行宫苑,忽见一老宦官捧着一只旧木盒缓步而来。
打开一看,竟是当年林晚舟轮椅上的铜铃,铃身斑驳,刻着两字:**慎问**。
“这是她在问心司最后一天留下的。”
老宦官低语,“她说:‘有一天,当人们不再害怕提问,这个铃就该响起来了。
’”
沈昭明双手接过,轻轻一摇。
叮??
清音袅袅,惊起枝头寒鸦。
同一时刻,岭南山村,那个曾说出“整个村子都瞎了”
的瘦弱男孩,如今已是县学教谕。
他站在讲台上,面对一群新生,问道:“你们知道,为什么我们要每天念那三句话吗?”
学生们齐声回答: “我有权怀疑,哪怕对象是皇帝。”
“我可以不同意,只要我说出理由。”
“我不必立刻相信,我可以等待证据。”
他点头,又问:“如果有一天,官府说这三句话扰乱民心,要禁止诵读,你们会怎么做?”
教室一片寂静。
半晌,一个女孩举起手:“我会把它编成歌,在夜里悄悄教给弟弟妹妹。”
男孩笑了。
他走到窗前,推开木棂。
春阳洒落,照见远处山梁上新建的“问心碑林”
??
那里刻着十年来民众提出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如同一道蜿蜒的思想长城。
而在东海渔村,“警音队”
正培训新一代青年使用“辨惑笛”
。
一位老渔民抚摸着仪器,感慨道:“十年前,我们怕声音;现在,我们懂声音;将来,我们要用声音保护沉默的权利。”
深夜,沈砚独坐书房,展读各地简报。
他老了,视力衰退,需借放大镜才能看清字迹。
但当他看到敦煌“问心亭”
传来的照片??
墙上新添一句稚嫩笔迹:“老师说太阳从东边升起,可我想亲眼看看”
??
他竟笑出了眼泪。
他提笔,在《十年志》末尾添上最后一段: > “他们以为我们追求的是答案,其实不然。
> 我们所争的,不过是一个孩子敢于抬头看天的权利。
> 只要他还愿意问:‘真的是这样吗?
’ > 那么,无论多少暗流涌动,多少旧影复还, > 这个国家,就还有救。”
窗外,童问钟再度响起。
咚??
铛??
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