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231章 舆论的冰山一角(3/3)

,某某代表“中”

,而黄秋耘代表“右”



看过黄秋耘这篇文学评论,江弦又注意到一篇陈世旭的文学评论。

《将自己作为牺牲,完全地奉献给文学——读‘铜钱街’》 “老实说,我比大部分读者读到这篇文章都早.”

陈世旭很细致的讲述了自己在文讲所读到江弦这篇的全过程,还分享了一些在文讲所里学习时与江弦接触的记忆。

“读完这篇以后,我被深深地触动了,像是经历了一场思考,什么是我想要的人生?

是安逸的生活,还是追逐自己的梦想?

李兰德的形象虽然极端,但他对自我价值的执着追求,给予了我勇气去反思自我.”

除去他们,在其他刊物上,阎纲、柯灵这几位江弦熟悉的文学评论家,也纷纷撰文从不同角度评价了《铜钱街》,表达了自己的欣赏。

当然了,受到赞扬的同时,批评的力度同样不小,甚至可以说是江弦从未遇到过的激烈。

一位老诗人,也是老剧作家,“老左王”

,说话向来难听,圈内评价极差,曾把七十多岁的曹禺气的说:“我愤怒!

我真想跑上去一头把银幕撞个窟窿!”

他也是当今文坛执牛耳者,位高权重,人际关系那叫个糟,和他的老上级周洋失了和气,和光未然搞僵了关系,和冯沐结了仇老死不相往来,说巴金只是dang的同路人,不批准王濛概括的文学三无.

如今的文坛哪里是太平祥和,不然贾大山也不会在文讲所结束时感叹:这里太闹,我永远不会再来。

“老左王”

在评论中指出《收获》编辑部的编委们并不慎重,《铜钱街》这篇文章是否能够刊发有待商榷。

并在文学评论中写道: “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家的八字祖训:国重于家,德先于艺。

一个艺术工作者,如果丧失了社会责任感,怎么可能有大格局,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大家,那将有愧于自己,更有愧于家国”

江弦大概读了一遍,这位几乎是明白的站在政治立场上讨论文学作品,这一点和周洋的习惯一样,毕竟那也是他的老上级了。

实际上《铜钱街》并没有表露出他所批判的这种思想,完全没读懂《铜钱街》的内涵,才会作这样浅白的思考。

对于这篇的理解,江弦觉得黄秋耘分析的算挺准确: 成功不等于成果。

这才是这篇想表达的。

成功总和理想扣在一起,太多人要一个结果,但是李兰德要的是那个状态,要生活本身,成果不过是其中的衍生品罢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