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31章 舆论的冰山一角(2/3)

以后头发还没长出来,为了演出夏冬生这个角色的阴险,又给剃了。

他能演好人,更能演坏人,演的还不少,冯敬尧、张作林,还有宋江,当时演完宋江他都不敢回山东老家了,因为有老乡跟他说:“你把英雄好汉都带沟里了,你敢回来,就揍死你。”

江弦打量李雪健的同时,李雪健也在打量他,他也是文艺青年,对江弦的几部都喜欢的不行,这会儿终于是见着作家本人,跟见着偶像一样激动。

“你把这个夏冬生演的挺活。”

江弦微夸赞。

李雪健精神一振,笑呵呵道:“我和夏冬生这个角色还挺合,我就是在冬天生的,爹妈当时给我起了个名字叫雪见,雪天的雪,见识的见。”

好家伙。

江弦心说这不巧了么,他小时候有个老婆也叫这名儿。

他还怪不待见她,在剑冢直接选择让她跳炉铸剑,他和好妹妹龙葵没羞没臊、长相厮守。

和李雪健寒暄几句,江弦还听他讲了个八卦。

在北电读书的田壮壮是李雪健的表哥。

和王扶林告辞,江弦接上朱琳走了,电视剧就差了几个夜戏的镜头,白天没她啥事了。

“我们工资发下来了。”

朱琳面带喜色和他分享:“剧组给北影厂付了144,北影厂扣了点儿,发我手里的奖励是100块8角钱。”

“不错啊,一百多,全剧组是不是就你赚最多了?”

“差不多,李幼斌同志和李雪健同志都只有六七十块。”

“啧啧。”

一个月的酬劳,也就是《三岔巷劫案》的全部片酬了。

李雪健这么好用的一个月才六七十块,真是让小鲜肉们汗颜。

不过李雪健恐怕做梦也想不到,自己有天会被人当众怼片酬高。

小两口回了一趟中关村。

朱琳说好久没回家了,想回去看看,顺便拎上江弦从日本买回来的礼物。

这会儿再上门,江弦那心境都变化不少,拎着东西,跟朱琳掀开门帘儿进去。

“爸、妈!”

“回来了?”

刘医生这会儿正急火油烟的炒菜,抬眼看见俩人,满脸喜色。

“小江,听琳琳电话里说你去日本了?”

“妈,我刚回来。”

江弦微笑道。

朱琳挽着他的胳膊,替他表功,“妈,江弦去日本访问一趟,回来特地给你们买了礼物。”

“是么?”

刘医生面露惊喜,她这个女婿好啊,去了趟日本还惦记着她们。

“朱虹呢?”

江弦问了一句。

“洗头呢,一放学听说你俩回来,非要洗个头。”

说话间,朱虹推开里间门,头发上面缠着毛巾,一脸腼腆的和他俩打个招呼。

“姐夫,姐。”

朱琳取出个帽子,笑道:“你还有预感呢?

知道是帽子提前洗个头,拿着吧,是你姐夫送你的。”

“谢谢姐夫!”

朱虹开心不已。

《追捕》走红以后,真由美的帽子在国内大火,不过这片子在日本没啥名气,江弦买的是个蛮高端的相同款式。

“可别弄丢了。”

朱琳叮嘱。

刘医生收到江弦的礼物,也特开心,心里那叫个甜,她这女婿出手大方呐。

不一会儿,朱教授也从学校回来了。

收着江弦的鱼竿笑了一下,不过看上去有些闷闷不乐。

“爸,你又怎么了?”

朱琳这个闺女立马发现奇怪。

问了半天,朱教授才吞吞吐吐说上午和人发了一通火。

原来是朱教授听到些闲言碎语,几名讲师讨论江弦的《铜钱街》,认为作者们写的东西就是他们的精神寄托,李兰德就是江弦的理想,是在中宣泄现实的困顿。

“写作能力好又怎么样,一个艺术工作者,丧失了社会责任感,如何成为真正的大家?

有愧于自己,有愧于家国。”

朱教授听不惯这话,就去替江弦理论,文人之争,思想之争,不可避免的白热化,发生一番口角。

“爸,您没必要为这个发火。”

江弦劝说道。

朱教授还是一脸的意难平,愤愤然道: “鲁迅先生说的真是没错,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然而还不料他们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

江弦安慰朱教授几句,明白这是他老人家把他看作一家人,对他有了爱护心。

其实这几个老师的话,正是时下舆论的冰山一角。

《铜钱街》自十月在《收获》发表以来,惹来足够大关注的同时,也获得了不少评价。

其中赞美之词不少,批判的声音同样很激烈,双方僵持不下。

这是无法避免的。

哪怕《月亮和六便士》这部原著,在思想开放的后世也仍然争议一片,喜欢的有人直接把毛姆贬损成“三流作家”

,说这篇不过是营销出的通俗。

还有打拳的.

后世还是如此,那就别提四十年前这个思想还未完全开放的时期了。

在《铜钱街》发出以前,李清泉就不止一次的提醒过江弦,这篇内容敏感,刊发以后争议会很大。

李清泉作为一名卓尔不群的编辑家,对作品发出以后的影响预测相当准确。

结果也正如他预料一般,这篇受到赞誉的同时,哗声一片。

只是恰逢江弦访问日本,就未能及时的切身感受到国内舆论环境。

回家的路上,江弦去到路边的售报点。

“要什么?”

营业员问。

“有《文艺报》么?

我要11月的。”

“有。”

营业员嗑着瓜子,递过来一份。

作为文艺评论界的重要阵地,看《文艺报》就能感受出如今文艺界的舆论风向。

“还要点儿别的不?”

江弦又挑选几份其他期刊,各路喉舌。

回到虎坊路15号,他喝一口水,捏起《文艺报》扫了一眼。

11月《文艺报》关于《琉璃月照铜钱街》的讨论不少。

他先注意到一篇黄秋耘同志的文学评论 ——《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活过——读‘琉璃月照铜钱街’》 开篇就是一句: “江弦是讲故事的能手,这篇阅读以后给我带来的冲击和震撼,简直无以言表。”

后面同样高度赞扬了这篇文章,还以极高的艺术目光来对《铜钱街》这篇进行解析。

“这篇从未脱离生活,艺术并不是李兰德的追求,生活才是,不然他也不会一把火将作品焚尽了”

黄秋耘是批评家中的“另类”

,嗡嗡嗡前他曾在《文艺报》供职,是《文艺报》的三驾马车之一。

当时很流行一个说法,《文艺报》编辑部的三个领导,某某某代表“左”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