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295章 没用过的鼻烟壶(3/3)

稍一顿,他又伸出手,“承蒙惠顾,两百!”

林思成点点头,拿出钱包:“麻烦经理,能不能请五百的再出来看一眼?”

景泽阳没忍住,“噗嗤”

一声就笑了出来。

看着桌子上七张红彤彤的钞票,再看一眼就是仿品的雕瓷壶,经理不知道该说点什么的好。

国宝帮他见过不少,站潘家园的楼顶上扔十块砖头下来,砸中十个,五个都是。

但这么年轻,还长这么醒目的,还真是第一次见?

不过无所谓,就当是给老师敬奉烟钱了… 他点点头,把钱交给迎宾,让她到收银台入账。

而后起身,进了后台。

转瞬即来,身后又跟着一位六十岁左右的老人。

简单一介绍,老人坐了下来。

起初他并没有在意,以为又是一个自以为撞了大运,做梦发财的外行。

但东西刚一入手,他猛的怔住,脖子下意识的往前一探。

不对?

这东西的胎不对。

心里一咯噔,他把壶翻了过来。

林思成暗暗点头: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真正懂瓷的,一摸这壶的底足就知道,这是正儿八经的清代景德镇糯米胎。

说简单点:现代瓷器的瓷土全是机器粉碎,能细到微米级的程度,古代却是手工研磨,反复淘洗。

现代仿品看起来细腻,却没有清代糯米胎的那种颗粒感。

其次,气窑控温比柴窑稳定的多的多,从而会在瓷胎内部生成的更多的玻璃相物质,会大幅度提升胎体致密度。

说简单点:同样大小,同样体积,仿品更重,真品更轻。

果不然,瞅了两眼,又颠了两下,老人眼睛一亮:“糯米胎?”

林思成点点头:“对,糯米胎!”

“眼镜,放大镜!”

老人一下直起了腰,“还有手电!”

看徒弟还有些懵,老人敲了敲桌子:“愣着干什么,去拿东西。”

中年人才反应过来,两颗眼睛猛往外突:这玩意,是真的?

不是…这么新,还明显后做旧过?

心里一万个不相信,但又不敢犟嘴,经理乖溜溜的拿来了老人的装备。

看瓷先看底。

仔细看了一遍,老人又看瓶腹。

越看眼睛越亮,越看越是认真。

景泽阳和方进面面相觑,经理更是一副活见了鬼的表情。

林思成却稳如泰山,接过迎宾端来的茶,慢慢的品。

乍一看,这东西哪哪都假,但其实真的不能再真。

瓶腹无纹,唯有瓶口残存着一些细如牛毛的纹路,且极规律。

乍一看,像是做旧时仿的牛毛纹。

其实不然:这是出炉时欠火,窑里生了烟,在壶嘴处浸了一层烟锈,然后用细麻布和牛皮手工打磨后留下的。

所以,壶身上隐约蒙着的那一层,压根不是什么后来薰的,而是天生就有的烟锈,不过没有壶口处那么明显。

壶腹莲纹的线条过于流畅,这是因为这玩意是会画画、会点珐琅,甚至还会雕玉的工匠雕的,用了‘雕画’技法:先在瓷胎上拓出图案,再用刻刀雕琢。

玉是石头,这玩意雕的时候只是半干的泥胎,工匠自然信手而挥,手到擒来:纹饰大小一样,形状一样,至连深线都一样,看着当然像是机刻品。

直到最后,也就施釉的时候因为厚薄不同,导致纹路产生了细微的差异。

但极细微,用肉眼看不到,得用高倍放大镜。

就像老人现在这样:眼镜对着镜子,镜子对着壶身,几乎是一寸一寸。

最后,他又把壶翻了过来,但这次看不是底,而是款。

再看那六个字:大清嘉庆年制,确实工整,像拓上去的一样。

但只要仔细点,就能在‘年’字的横笔末端发现一丝细微的晕染。

说直白点,这六个字不是写上去的,而是先拓后刻,然后用釉浆填平后入炉,当然标准的不能再标准。

那处晕染是釉料渗透瓷胎后形成的痕迹,现代机器根本模仿不出来。

老人看了好久,百思不得其解:“其它都好说,这纹饰,这字款为什么能刻这么齐整,又能这么立体?”

林思成放下茶杯,慢条斯理:“轧道!”

老人顿了一下,恍然大悟。

所谓的轧道,即运用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的没骨法雕饰瓷器,工艺和铜胎画珐琅的点翠极为相似: 用状如绣针的工具,在素胎上拨划出细如毫芒的纹路,然后汇聚成饰纹所需的线条。

特点是阴阳突出,立体感强,缺点是极费功夫:简单的一撇一纳,往往需要雕上百针,不规整才怪了。

“年轻人好眼力,懂的也多!”

老人盯着林思成,由衷的赞了一声。

他干这一行半辈子,不敢说有多厉害,至少在京城也能叫得上字号。

再看眼前这位,脸嫩的掐出水来,比他孙子没大几岁。

暗暗感慨,老人放下手电和放大镜,又摘下眼睛:“确实是好东西,这样,你要觉得这个价格合适,我就收了!”

老人比了个“八”

,林思成笑了笑:“您高抬贵手,再添点,给凑个整!”

“也好!”

老人点点头,“那就十万!”

话音将落,旁边的三位齐齐的一怔愣:啥玩意?

什么东西就值十万了?

经理张着嘴,看迎宾去叫财务,他才反应过来:“不是…老师,这壶拿烟薰过?”

“那是你眼力不够!”

老人叹了口气,“那是出炉时欠了火,浸了烟气!

包括磨痕也是,为了磨烟锈,当时用牛皮磨的…”

经理愣住,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

但还是不对?

“老师,这壶太新,而且花纹刻的太整齐,底上的字款刻的更规整?”

“蠢货、白痴!”

被徒弟三番两次质疑,老人来了火气:“那是轧道工艺,每一朵花叶、每一个字要雕上千刀,能他妈不规整吗?”

“出炉时欠了火,浸了烟,磨都磨不掉,不就成了次品,还怎么入宫?

不入宫,这样的东西谁敢用?

既然没人用过,当然就没有包浆。

没有包浆,看起来不就是新东西?”

老人越骂越气,眼睛一瞪:“滚一边去…”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