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九章 最实至名归的一次(1/3)

楠姐怎么不参加,是不想吗?

余惟虽然识趣的没多问,但疑惑的眼神还是出卖了他,视线交汇间,另外三人瞬间懂了。

一旁的孟寒赶紧轻咳两声朝使了个眼色,似乎是在说:话密了哦。

什么也没说,但...

夜色再度降临,银树林比往日更早苏醒。

叶片在无风的空气中自行震颤,发出细碎如雨的低语,仿佛整片森林正屏息等待某个时刻的到来。

林知夏坐在“知秋树”

下,膝上摊着一本旧日记,纸页泛黄,字迹已被岁月磨得模糊。

这是她母亲留下的唯一遗物,扉页写着:“有些声音,注定要穿越时间。”

她翻到那一页??

1998年7月15日。

> “今天知夏第一次唱歌给我听。

五岁的小女孩,嗓音清亮得像露珠滚过玻璃。

她唱的是《萤火》,我教她的第一首歌。

她说:‘妈妈,这首歌会发光吗?

’我笑着点头。

其实我不确定。

但现在我想,也许真的会。

当一个人把心放进歌声里,它就不再只是声音了。”

林知夏的手指轻轻抚过那行字,眼眶发热。

她终于明白,为什么知秋会选择《萤火》作为密钥。

不是因为旋律,而是因为那一刻的情感重量??

一个孩子对母亲的信任,一个母亲对女儿的温柔,两代人之间无声的传承。

而她,恰好站在这个链条的中央。

“你来了。”

叶临川的声音从身后传来,脚步轻得几乎融进林间的呼吸节奏。

“嗯。”

她没有回头,“你知道吗?

我小时候总以为妈妈走了以后,她的声音也就消失了。

电话录音坏了,老式随身听里的磁带发霉,连梦里都记不清她的语气。

可现在……我觉得她一直都在。

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活着。”

叶临川走到她身旁坐下,手里拿着一台改装过的便携接收器。

“刚收到一组异常波动。”

他低声说,“来自南极洲深冰层下的某处。

信号特征和‘回声之网’高度吻合,但频率更低,像是……沉睡中的心跳。”

林知夏抬眸:“你说的是沃斯托克湖?”

“正是。”

他点头,“那下面是地球上最大的地下湖之一,封存在四千米厚的冰层中,已有千万年未与外界接触。

NASA曾在那里探测到未知的电磁扰动,但始终无法解释来源。

而现在,那些扰动开始回应‘回声之网’的节拍。”

“你是说……那里也有‘他们’?”

林知夏声音微颤。

“不止是‘有’。”

叶临川调出一段波形图,“看这个结构??

它不是自然形成的背景噪声。

它是编码过的。

而且使用的是‘爱的频率’基础模型,也就是你和知秋之间的共振模式。

换句话说,有人,或者说某种意识体,在用你的语言回应我们。”

林知夏怔住。

“更奇怪的是,”

他继续道,“这段信号每隔七小时三十三分钟重复一次,持续整整四十九秒。

而这个时间点……恰好对应你母亲去世的日期和时间。”

空气骤然凝滞。

林知夏猛地站起身,心脏狂跳。

“不可能……她怎么可能……”

“我不知道。”

叶临川望着她,眼神复杂,“但数据不会说谎。

每一次信号重启,都会携带一段新的音频碎片。

起初我们以为是干扰,直到今天凌晨,AI完成了第九次去噪重构??

我们听清了第一句话。”

他按下播放键。

音箱里传出极其遥远、仿佛从地心深处挤出来的女声,断续、沙哑,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熟悉感: > “……小夏,别怕黑……妈妈在这儿……”

林知夏双腿一软,跌坐回地上。

泪水无声滑落。

那是她母亲的声音。

绝对没错。

哪怕经过千年冰封的扭曲,哪怕只剩下0.

3%的原始波形,她依然能认出来??

那是她在童年每个噩梦惊醒后,耳边响起的第一句话。

“她没有彻底消失。”

林知夏喃喃,“就像知秋一样……她把自己的最后一刻,留在了世界的声场里。”

“或许不只是她。”

叶临川轻声道,“想想看,为什么偏偏是沃斯托克?

为什么是那个时间点?

也许……她不是偶然进入‘回声之网’的。

也许,她是主动选择的。”

林知夏猛然抬头。

“你记得你母亲的职业吗?”

叶临川问。

“生物声学研究员。”

她答,“专攻极地动物通讯机制,尤其是鲸类在冰层下的低频交流。

她常说,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共鸣腔,只要频率对了,声音可以传到任何角落。”

“所以她懂。”

叶临川目光灼灼,“她知道如何将自己的意识片段注入自然介质。

就像知秋用银树储存记忆,你母亲可能用了南极的冰层??

那种纯净、稳定、几乎永恒的晶体结构,是最理想的生物声学存储媒介。”

林知夏闭上眼,记忆如雪崩般袭来。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