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1233章 中药就得中国人赚钱,高价值的一顿饭(3/3)

是看尾节数还是体重?

去年出口日本时,人家就是拿‘未明确标准’压的价,咱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

他翻开黑龙江的合作意向书,指着其中一页: “张同志把雪蛤油的泡发率、水分含量都标得清清楚楚,甚至附上了老药工的鉴别口诀,这才是能落地的标准。

你让人把手稿里的全蝎炮制法子摘出来,哪一步去泥沙、哪一步脱水,都写成规范,这比空口说‘保证质量’管用。”

王松说道: “对六龄蝎的尾刺弧度有讲究,我这就加上去!”

赵锡武笑道:“政策可以慢慢谈,但专业上的东西不能含糊。

你们沈阳药研所的药典标准,不就是靠一代代人攒数据攒出来的?

把这股子较真劲儿用到合作上,比啥都强。”

王松“啪”

地合上笔记本:“好,我这就回招待所打电话!

让所里把标准弄一下,再让药材局的同志带上账本过来,补贴多少、怎么筛蝎、检测标准,咱一条条捋清楚,在大会前就给你们这里新方案!”

说罢,他起身抓着笔记本就往外走,风风火火的。

赵锡武看着他的背影,对程老笑道:“这火烧得差不多了。”

程老捻着胡须:“还是方言这法子管用,不催不逼,只点要害。

这个人性子,就得用实打实的道理撬动。”

“等东三省的合作都理顺了,咱就办个‘道地药材标准展’,把人参、全蝎、雪蛤油的种植、炮制、检测全亮出来,让津村药业想模糊都模糊不了。”

吉林的参茸、黑龙江的雪蛤油,还有王松未来得及完善的辽宁方案,像是三块拼图,就是方言能够拼凑出来的中医药材大后方,改开前的几个月,方言也算是办下一件大事儿了。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