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章 道医,藏医,僧医,终南山金线艾(2/3)
老范对着方言问道。
方言看了看,又闻了下,说道: “应该是艾草的某个优质种吧?
这味道好浓!”
“什么地方发现的?”
方言好奇的在书里找有没有记录。
老范摊手: “没写。”
然后两人默契朝着海灯和尚看去,想要询问一下,现在方言他们开公司,这些优质的植物没准可以培育出好品种。
结果这会儿海灯和尚不知何时已走到休息区旁的空地上,小李几人正围在旁边,脸上满是惊叹。
只见他双脚并拢,身子缓缓前倾,右手二指轻轻点在一块青砖上,指尖陷进砖缝半分,左臂自然垂在身侧,像根绷紧的弓弦。
他轻吐一口气,双腿猛地一抬,整个身子竟稳稳悬了起来,仅靠右手二指支撑着全身重量。
原来这会儿他居然正在表演二指禅倒立。
这招前世方言还只是在录像上见过,那会儿海灯和尚已经老了,为了配合表演据说还做了假。
这会儿却是实打实的。
老范看得咋舌,凑到方言耳边说,“小时候见他练,还得靠着树干借力,现在光凭两块砖就撑得住。”
方言盯着海灯和尚的指尖,只见那两根手指骨节分明,像两块包着皮肉的老竹片。
他这个应该是外练的功夫。
倒立了约莫十几息的功夫,他才缓缓收势,先是左腿轻落,再是右腿,落地时悄无声息,仿佛一片叶子飘在地上。
“献丑了。”
海灯和尚掸了掸僧袍上的灰,脸上不见丝毫的费力。
小李和丁剑,以及周围被吸引过来的人,纷纷鼓起掌来。
很快海灯和尚就成这里围观的热点人物了,方言和老范对视一眼知道这会儿还是别去打扰人家了。
两人接着看起了手里的书。
老范他指着书中画的穴位图,皱起眉头说道: “这灸法看着怪吓人的,直接拿艾绒团绑在手指上烧。”
方言凑近一看,只见旁边批注:“治风寒入骨之痹症,需取端午午时收的陈艾,掺麝香、雄黄,燃时以姜片隔于穴位,虽灼痛难忍,然效力胜汤药十倍。”
方言看了下备注说道:“这是道医的猛药法子,看来以前道士们治风湿挺狠的。”
方言回到自己位置,再往下翻,竟有一本用藏文和汉文对照书写的册子,封皮写着“晶珠本草摘录”
。
“这是藏医的药书吧?”
老范凑过来问道。
方言点头,指着其中一页: “你看这个,讲‘雪茶’的用法,说生于海拔四千米以上的岩缝中,性凉,能解‘培根热症’按中医说就是清热化痰,治肺热咳嗽。”
老范点了点头,方言果然是能一眼看出并联系上中医的人。
找他算是找对人了。
只不过这会儿海灯正在关注弘扬中华武术的事儿。
方言飞快的看着书,这里面道医的书反倒是最好理解的,僧医其次,最后是藏医,方言道医的书基本都能让系统加持上,但是那些后面两种他就不行了。
藏医有独立的理论体系里面有“三因学说”
“五元学说”
,与中医的“阴阳五行”
“脏腑经络”
体系差异较大,方言理解不过来也很正常。
不过方言认为这就是比较难一些的“南洋中医古籍”
毕竟它一部分是脱胎自中医的,只要把基础搞懂了,方言就能很快理解。
一直往下看,方言的速度可比老范的还快,只是这会儿根本就没人注意他们,全都被海灯和尚吸引了。
连带着他哪里两个徒弟都不例外,都没管方言和老范两人在这里疯狂阅读。
不知道过了多久,方言翻到最底下压着的一本薄薄的册子。
纸页脆得像饼干,封皮写着“佛门杂病方”
,里面记的都是些日常小病的治法。
方言这时候总算放松了下来。
看到老范身后还有些书,他就过去拿着看。
老范这会儿才发现方言已经看到自己这边翻过的书了,他惊讶的问道: “你都翻完了?”
方言点了点头说道: “嗯,差不多了解下了,有些看不懂的就跳过去了。”
老范听到方言这么说也明白过来。
说道: “哎,我也不少看不懂,不过这个还好,你看是寺庙里的。”
说着他指着手里的书给方言看: “这是治‘口疮’的方子,用黄柏、青黛、冰片研末,加蜂蜜调敷,跟咱们现在工厂做的治疗口腔溃疡的药剂成分差不多。”
“还有这个,‘治僧人脚气方’,用苦参、蛇床子煮水泡脚,加一把晒干的松针,说是‘坐禅久坐者必备’。”
方言点了点头,随便拿起一本,忽然翻出一本没有任何标题的册子,里面全是些零碎的笔记,字迹潦草,像是随手记录的。
“这啥?
看着像流水账。”
老范凑过来。
方言说道: “滇西摆夷治蛇咬伤法:取鲜半夏捣汁,涂伤口周围,不可入血,另取蜈蚣一条焙干研末,黄酒送服。”
老范问道: “敢这么用?”
方言说道: “应该问题不大。”
他又好奇询问: “摆夷是什么?”
这时候方言还没回答,就听到另外一个声音答道: “傣族。”
转过头一看,发现居然是海灯和尚回来了。
他笑着对两人问道: “看的怎么样?”
方言说道: “对藏医体系不太清楚,基本很难看懂。”
老范说道: “僧医这块儿也差不多。”
方言点了点头。
海灯和尚说道: “藏医确实体系不一样,不过我倒是请教了一下,记得一些内容。”
方言看着老和尚头上有些汗珠,知道他刚才应该是折腾够呛,连忙起身邀 “您坐下说!”
海灯和尚闻言,笑着在竹椅上坐下,用手擦了擦汗后,拿起那本《晶珠本草摘录》,手指划过藏汉对照的字迹,回忆了一下后才缓缓开口: “我知道的也不多,就简单说说,这个藏医说…人是‘三因’和合而成,‘隆’像风,管呼吸、运动;‘赤巴’像火,管消化、体温;‘培根’像水土,管体液、骨骼。
这三样失衡了,病就来了。”
他翻到其中一页,指着一幅人体脏腑图,图上的脏器被画成日月星辰的形状,旁边用藏文标注着“五脏如五曜,六腑似六宫”
。
“你看他们说的‘五脏’,和中医差不多,但更讲究‘寒热’。
比如‘赤巴’过盛,就像火烧得太旺,会口干、便秘,得用雪莲花、寒水石这些‘寒性药’去压;‘隆’乱了,像风刮得没章法,会头晕、抽搐,就得用肉豆蔻、沉香这些‘温性药’去稳。”
方言眯了眯眼睛,随后指着一段关于“培根病”
的记载: “这说的‘培根积聚’,是不是类似中医的‘痰湿瘀阻’?”
“应该是”
海灯和尚点头,方言看得出来他其实好像也不他确定。
好吧,这个确实比较难。
海灯和尚说道: “藏医治这病,会用‘灰药’把羊粪烧成灰,拌酥油敷肚子,说是‘借烟火之气散积’。
听着怪,我感觉其实和咱们用艾灸温通经络一个理,只是载体不同而已。”
他笑着说道: “我在青海见藏医给牧民治‘高原喘’,用的是牦牛肉干和红景天煮水,说‘肉能补培根,红景天能镇隆’,牧民喝了确实不喘了,你说这是不是和中医的‘补气血、定喘逆’对上了?”
老范指着书中一味药材问:“这‘佐太’是什么?
前面好几处方子都提到了。”
海灯和尚的神色郑重起来: “那是藏医的宝贝,用金、银、铜这些矿物,加上硫磺、水银,经几十道工序炮制而成,能治急症、顽症。
但这东西性子烈,炮制时得念经文、守时辰,少一步就可能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