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0章 道医,藏医,僧医,终南山金线艾(1/3)
在方言原来的认知里面,海灯和尚的医术属于是民间实用型,结合了武术伤科、草药知识和传统养生理念,在特定地域和人群中如乡村民众、习武弟子发挥过实际作用,并有一定的民间口碑。
但是要说有多神,方言还真是没啥印象。
现在这时候他说的“修行之人收藏的医书”
,方言很是好奇,到底是什么东西?
当然听到这话后,不光是方言好奇,同样好奇的还有老范。
他对着海灯问道: “叔,什么修行之人的医术?
道医吗?”
很好,直接把方言想问的问出来了。
听到这个问题后,海灯说道: “有一部分是道医,还有一些藏医,以及一些内地寺庙中流传的医术,也就是僧医或者佛门医。”
听到这里,方言和老范明显都来了兴趣。
这三样医术在目前这个时间段,想要接触还是有点难度的。
而海灯能够一次性拿出来,就更加难得了。
道医方言接触过,藏医方言也听过一些,藏医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是藏族先民在与疾病斗争中积累了初步的医药知识。
使用草药、动物药治疗外伤和常见病。
早在吐蕃时期(公元79世纪),藏医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松赞干布时期设立了“医署”
,并组织翻译了大量外来医学典籍,如当时印度医学、汉族医学著作,为藏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公元8世纪,藏医经典《四部医典》又称《医方四续》问世,由著名藏医学家宇妥宁玛云丹贡布编撰。
此后,藏医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涌现出许多著名医学家。
藏医理论以“三因学说”
为基础,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由“隆”
(气)、“赤巴”
(火)、“培根”
(土和水)三种因素的平衡决定。
唐代与吐蕃交流频繁,世界首部官修药典《新修本草》中收录了部分来自西域、青藏高原的药材,如“羌活”
“大黄”
等,这些药材在藏医中也常用,它们在书中作为广义的“胡药”
“番药”
被收录。
《诸病源候论》,《本草纲目》对藏医里的一些药也有记载。
在方言上辈子的时候,藏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得到保护和传承。
全国设有多所藏医学院(如XZ藏医药大学),藏医医疗机构广泛分布于XZ、青海、四川、甘肃等藏族聚居区。
它独特的诊疗方法在治疗慢性病、高原病、风湿免疫性疾病等方面具有一定特色和疗效,同时也逐渐受到国际关注。
至于僧医或佛门医,方言就真是没怎么接触过了。
不过古籍里面还是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的,比如南北朝时期的《高僧传》中,多处记载僧人以医术救人,如东晋高僧佛图澄,据说能以医术治疑难杂症,甚至预测瘟疫。
还有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收录了部分僧医的方剂和疗法。
此外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宫廷官修医书,也引用了佛门医方。
而海灯和尚明显是知道很多的。
“您这几年都在研究这些?”
范长亭对着海灯问道。
海灯说道: “也说不上是研究,我学识有限,好多东西都需要找其他的典籍印证,所以说是研究,还不如说是我在收集更加恰当。”
“原来如此…”
老范恍然大悟的点了点头,然后和方言对视一眼,要说阅读典籍数量,方言这个过目不忘的人,可能是老范能够想到的最强天花板了。
“那咱们先进去说吧,别在这大太阳下聊天了。”
方言的对着众人说道。
“好!”
丁剑,唐茂乾率先答应,他们两人早就晒的头顶发烫了,然后其他人也纷纷附和。
接下来一行人顺着电影街往里走,在片场那边有专门休息的区域。
小李方言还有老范陪着海灯走在一排,丁剑和唐茂乾识趣地落后半步,给他们留出说话的空隙。
最后跟着的是海灯和尚的两个徒弟。
他们手里的帆布包早就被太阳晒得发烫,两人浑不在意。
“其实这些医书,大多是我在游历多地的时候,和当地人一起抄的。”
海灯和尚边走边说,枯瘦的手指捻着僧袍袖口,“在云南鸡足山抄过藏医的《月王药诊》残卷,在终南山道观借过《黄庭经》的医家注解,去年在杭州灵隐寺,还见着本宋代僧医写的《禅林疗要》,里面讲‘坐禅病’的治法,倒和中医说的‘气滞’对得上,可惜我懂的不多,只能抄下来再去翻书。”
“他们寺庙里没这方面的高手?”
老范询问道。
海灯说道: “早就没有了,有本事的要么走了,要么死了。”
小李在一旁问道: “您这是把大半个中国的寺庙道观的书都抄遍了?”
“谈不上遍,”
海灯和尚笑了,眼角皱纹堆成沟壑,“只是觉得,好东西藏在山里、庙里太可惜,他们自己不用了,我还有些兴趣,所以就抄下来带走,看着能不能碰上有缘人。”
说着还看了一眼方言。
接着众人来到了片场休息区,海灯和尚已经把装了东西的包放在了桌子上,接着打开后露出了里面用牛皮纸包好的书籍。
这些都是他和其他人动手抄的,虽然不是原本,但是内容肯定是没有打折扣的。
“方小友要不先看看,我想先和李小友聊聊电影弘扬中华武术的事儿。”
海灯和尚对着方言说道。
方言听到这话直接答应下来,他高兴还来不及呢: “行啊!
我先瞧瞧,长长见识,待会儿您和小李聊好了咱们再说别的。”
海灯和尚笑着点了点头。
很是满意方言这个态度。
“叔,我能看不?”
老范在一旁问道。
海灯和尚点头: “当然。”
接下来他就找上了小李,两人聊了起来。
丁剑和唐茂乾两人对医术不感兴趣也跑过去旁听去了。
方言则是和老范两人,开始在这里翻箱倒柜,把所有书包裹都拆开,先看看都有些什么书。
牛皮纸包被层层揭开,露出一摞线装册子,纸页泛着陈年的暗黄,边角处还沾着些泥土痕迹,显然是在各地辗转时留下的。
最上面一本没有封面,只用毛笔在扉页写着“苗医接骨秘录”
,字迹带着点歪斜,这字不知道是谁写的。
方言刚翻开第一页,就被里面的手绘插图吸引了…画上是个赤脚医者,正用竹片固定伤者的腿骨,旁边标注着: “竹片需取深山三年生毛竹,浸米酒七日,晒三日,方得韧性”
。
老范凑过来看,咂舌道: “这法子跟咱四川乡下用杉树皮接骨差不多,就是讲究更多。”
“你看这页,”
方言指着其中一段,“说接骨后要敷‘血藤膏’,用野生大血藤、过山龙、土鳖虫捣烂,加童尿调敷,说是借生气促骨合。
童尿入药倒是在不少书里见过,只是这说法有点意思…”
他忽然停住,“这里写着‘血藤与过山龙需等重,土鳖虫七只,童尿以浸过药面为度’,有点意思…”
方言感觉这书内容有点偏向偏方。
就像是雷莲爷爷收集的那些方子类似,但是又没完全对上号。
过了一会儿,老范翻到另一本,他递给方言看,只见封皮写着“道门火灸经”
,里面夹着几片干枯的像是艾叶的植物,叶片比寻常艾草更宽大。
“这是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