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遭遇战(1/2)
革命军的战马已经走了几十里路,王玉宝等人身上的装备又重。
湘军骑兵则以逸待劳,马力充沛,渐渐追了上来。
王玉宝的战马是一匹膘肥体壮的“菊花青”
,耐力极佳,爆发力也很强,完全可以甩掉湘军。
但他一向与同袍同进退,进军在前,撤退在后。
这一次,他仍然亲自垫后。
湘军就要追上来了,枪声劈里啪啦地响了起来。
湘军步枪装备率低,士兵马上开枪不熟练。
王玉宝并不急着反击,反而格外沉重冷静,对手下喝道:“伏低身子,不要与敌纠缠!
加快马速!”
又逃了大约一里路,湘军的枪声越来越密集,革命军已有人中弹。
王玉宝见逃不过湘军,决定冒险与湘军接仗。
他喝道:“散开队形,成一列横队,听我哨声,准备下马接战。”
他回头看了下湘军,发现后面尘土飞扬,湘军骑兵至少有一百骑。
大敌当前,敌众我寡,侦察兵们都有些畏惧,队形仍旧有些密集。
步三师一直驻守两广,官兵战场经验少。
尽管王玉宝已经对手下进行过大量的训练,可初上战场,他们仍旧有些慌乱,下意识地想靠在一起。
王玉宝经验丰富,知道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办法就是疏散队形。
我军一疏散,敌军也要跟着疏散。
敌军的火力、战斗力本就不如革命军,队形疏散后,就会给革命军以可乘之机。
革命军可以凭着火器优势,以少敌多。
就算革命军打不过敌军,也会趁机突围一部分,不至于全军覆没。
可手下初上战场,不敢放但疏散队形。
形势紧张,已经来不及再调整队形了。
王玉宝摸出哨子,用尽力气吹出一声尖厉的信号,随即掉转马头,落鞍下马。
湘军最怕这种革命军的哨子,这往往是革命军的作战讯号。
为首的军官心生疑惑,担心革命军设有伏兵,勒马取出望远镜。
整个湘军追兵也放慢了马速,等待官长的信号。
趁着这个空当,革命军纷纷滚鞍落马,准备接敌。
王玉宝的坐骑也非常默契,迅速趴倒在地,马背对着敌军。
这匹价值不菲的蒙古“菊花青”
,是革命军在台湾作战时,从一名清朝总兵那里缴获而来的。
当年王玉宝在台湾杀俘,触犯革命军的军纪,被上锋连降数级。
此为公罪,不得不罚。
但上锋亦非常欣赏王玉宝,拿这匹“菊花青”
赏赐王玉宝。
正所谓好马配英雄,王玉宝非常喜欢这个坐骑,把它从台湾带回了广西。
有人曾出一干元法币购买这匹“菊花青”
,都被王玉宝拒绝。
这时,王玉宝也已经卧倒在地。
他取下马鞍,以马鞍为掩体,迅速支好了步枪,又取出左轮手枪在一旁备用。
“菊花青”
跑得汗流浃背,还在喘着粗气,硕大的瞳孔映着王玉宝的身影。
趁敌人还未进入射程,王玉宝轻抚战马,帮它合上了眼睛。
湘军发现革命军人少,很快就反应了过来,再次向王玉宝等人发起冲击。
王玉宝回望众人,发现大家都已经伏在马鞍上,做好了战斗准备。
革命军的战马训练有素,也都乖乖地伏在地上,等待战斗的结束。
他大喝道:“稳住,瞄准,听我的哨声再打。”
敌人进入了射程,王玉宝吹响哨子,手下二十余人,纷纷开枪射击。
冲在最前面的湘军骑兵,或人中弹,或马中弹,顿时死伤一地。
湘军骑兵相当悍勇,继续向前冲锋。
他们亦装备上了洋枪,但性能不如革命军骑兵的步枪。
湘军缺少完善的军事工业,连子弹供应都很紧张。
因此,湘军骑兵实弹射击训练较少,马上射击的精度更加差劲。
革命军这边,则弹药充足,官兵训练有素。
他们把马鞍架在地上,把枪支架在马鞍上射击,属于“卧姿有依托射击”
,射击精度又较马上射击更为精准。
一轮射击下来,湘军追兵人仰马翻。
为首的湘军军官依然悍勇,不肯撤退,带着手下往前冲。
等到双方相距仅六七十米时,革命军射击更为精准,使用步枪瞄哪打哪,湘军骑兵纷纷落马。
他们不敢再向前冲锋,也没有下马寻找掩体,而是在原地使用洋枪射击革命军。
尽管革命军人少,手中的步枪射速却很快。
在这种近距离步枪对射,湘军根本就不是革命军的对手。
短短几分钟内,湘军又损失了二三十名骑兵。
为首的军官见势不对,发出一声唿哨,然后勒转马头,带头往回逃跑。
其他湘军见状,如蒙大赦,也丢下受伤的同袍,跟着官长逃回营垒。
王玉宝很镇定,继续开枪射击湘军,直到湘军逃出了革命军的步枪射程,才下令停止射击。
战斗结束,王玉宝集合清点人马,来时共二十三人、二十三匹马,此战亡三人,重伤一人,伤四人,战马损失八匹。
湘军这边,靠近革命军阵地的地方,就有十六具尸体、十二名轻重伤伤员。
远处,至少还有十具湘军尸体。
敌我战损比在预料之中,王玉宝轻舒一口气,下令道: “给大家三十分钟时间打扫战场,敌军战马重伤的击毙,轻伤的带回。
从敌军伤兵中找一个官职高的、机灵的,带回去问话,其余一律释放。
马进,你负责瞭望敌情,发现湘军立即报告。”
一个侦察兵同袍战死,悲愤不已,对王玉宝说道:“营长,这些湘军伤兵,干脆宰了他们算了,免得他们日后祸害百姓。”
王玉宝之前杀俘,教训深刻,便摇了摇头,说道:“按俘虏政策,理应把他们抓回去,先教育一番,再放他们回家。
但如今形势紧急,咱们先锋也没空处理战俘,就放他们一条生路吧。
“况且,他们身上负伤,就算重新返回湘军,也徒成湘军累赘,无益于战局。”
于是,众人领命而去。
大部分人在打扫战场,其实主要是搜寻战利品。
湘军的洋枪并不先进,弹药与革命军弹药也不匹配,但收缴上来后可以交给后方的民兵,亦可以防止资敌。
除了武器外,湘军身上有价值的东西就是银钱了。
士兵要随时行军打仗,当然不可能随身携带很多银钱。
而士兵一旦足额发放军饷,就很容易开小差、拿钱嫖赌。
为此,曾国藩学习革命军,对湘军官兵施行“半饷”
。
“半饷”
制度,原是革命军的发明。
早期革命军军饷紧张,常常不能足额发放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