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一次长沙会战(3/3)

在这种情况下,冲向长沙只能是冒险,冈村宁次仔细权衡后,最终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命令说:“华军顽强,现仍潜伏于汨水、修河两岸地区。

本军为避免不利态势,应速向原阵地转进,以图战斗力之恢复,并应严密防备华军之追击。”

几十年后,冈村在回忆录中谈到这次撤军的原因时说:“军的主力既已进入长沙平地,长沙又在眼前,如乘势进攻占领长沙并不困难。

但根据本次会战之目的,在大量击溃敌军后,不得不回师原地……”

显然,冈村宁次在为其撤军寻找借口。

不管怎样,从10月1日起,日军确实开始撤退了。

冈村宁次撤军的决定太出人意料,以至于薛岳在接到日军撤退的报告后,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他还等着在长沙郊区与对手一决高下呢。

10月1日,进至永安市的日军首先向捞刀河以北撤退。

继而,桥头驿、上杉市等地日军相继后撤。

身在前线的关麟征发现了日军撤退的迹象。

他当即下令各部跟踪尾击由上杉市撤退之敌,10月2日,第15集团军各部开始追击,当日克复上杉市。

3日,第25、第195师追击到达福临铺、金井附近。

日军开始向汨罗江北岸退却。

4日,第15集团军收复长乐街、汨罗、新市等处。

直到此时,薛岳才断定日军确实是在撤退,于是赶紧下令,要求各部队“以现在态势立向当面之敌猛烈追击,务于崇阳、岳阳以南地区捕捉之”

,“对敌之收容部队,可派一部监视、扫荡之,主力力行超越追击”



但为时已晚,日军大部已渡过汨罗江。

至10月14日,赣北、鄂南、湘北各战场均恢复到战前态势,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

长沙会战的意义 伴随着第一次长沙会战的结束,gmd方面有关“湘北大捷”

的宣传报道,迅速传遍了全国各地。

随后,全国各大报刊的主要位置,几乎全部被会战胜利的消息所占据。

实际上,自9月下旬起,长沙会战的消息就不断地传到重庆,再经过gmd方面电台和报纸的宣传,已经引起了国人的注意。

还在10月初,日军刚刚撤退时,薛岳就急不可待地向蒋介石报捷: “……日军分三路进攻长沙,我诱敌深入,于长沙附近予以痛击,敌伤亡惨重,向北溃逃……”

白崇禧、陈诚也都向蒋介石发去了捷报。

不久,以蒋介石为首的党政军各界要人又纷纷给第9战区发去贺电。

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日方和gmd方面各自都公布了己方统计的战果:日方声称此战毙、伤、俘gmd军4.

8万余人,而日方的伤亡数字仅为3600人;gmd方面则宣称日军死伤3万余人,第9战区的伤亡人数为4万余人。

那么,这一仗究竟是gmd军胜利了,还是日军胜利了呢?

从当时中国方面的宣传看,显然是将己方作为胜利者。

但日军并不这样认为,冈村在其回忆录中,连把此次会战冠之以“长沙会战”

名称,都认为是不准确的。

他说第11军的作战原案中并没有一定要占领长沙,而是在赣江与湘江之间打击中国军队,顺利的话则适情况攻占长沙,因此,如何有他兵败长沙一说?

在他那里,这次会战被称为“赣湘会战”

,并认为他是胜利者。

如今,流逝的岁月已使人们对战史的评论愈益公允和客观。

著名民国史专家张宪文主编的《zhmg史丛书amp;

#8226;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一书中写道:“……此次会战,从日军进攻开始,至日军主动撤退告终,战场全局的主动权基本上操之于日方。

战斗结果,两军都回到原有阵地。

因此,就会战局部而言,双方未分胜败。

但从抗战的全局而言,却是对中方有利。

日军要消灭第9战区主力的目的未达到,反而消耗了自己不少兵力和武器,并退回原阵地。

而中国方面判断日军将进攻长沙,为此作好了‘万一长沙不守’的多种准备,故将日军未能攻到长沙而退却视为胜利。”

当时在第9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处任作战科长的赵子立认为:“此次会战,据实而论只能算是一个平局。”

但这一仗使日军上层认识到中国军队不可侮,“中央直系军队的战斗力,尤其中坚军官强烈的抗日意识和斗志,绝对不容轻视,而且可以看出其中央的威令是相当彻底的”



但在日本军队的战争辞典里,与中国军作战打个平手就等于是失败。

当重庆的宣传机器开足马力,一浪高过一浪地庆祝“长沙大捷”

、薛岳等人频频在各界祝捷会上风光亮相的时候,日本方面的反应却是冷冷清清。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