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君臣相知(2/2)
其实不太相符。
比如王政不是一个真正理性的人,虽然表现已远比同龄人成熟许多,但祢衡看的出来,王政一旦真正发了性子,便会抛开一切,从不会考虑什么“顾全大局”
。
又比如王政不是一个善于纳谏的人,很多时候王政问群臣意见,真的就是问问罢了,更多似乎只是期冀臣子中有人能主动把他的决定说起来,那自然是皆大欢喜。
但也恰恰因为王政是这样的一个人,他自然能明白祢衡所作的是为了谁,那么便然做不出把祢衡推出去做“替罪羊”
的事情!
问责或许会有,但想来也不过是雷声大雨点小的动作罢了。
那么祢衡担心的是什么呢?
是名声!
他也是士族出身,自然清楚士族掌握的最大力量,其实不是他们的家世,也不是他们的财富,而是话语权!
士族便是儒家,而儒家治国,向来讲究“忠恕”
,反对严苛的刑罚,提倡以“仁义”
和“道德”
治理百姓,五经里的尚书便曾说过: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所谓明德,就是提倡尚德、敬德,它是慎罚的指导思想和保证。
所谓慎罚,就是刑罚适中,不乱罚无罪,不乱杀无辜,对普通百姓要明德慎罚,对咱们读书人自然更要如此!
在北海的士族仅仅“行踪诡秘”
的情况下,便要一下子诛灭百余人多,而且不止如此,既然要高晋在捉拿过程中不留活口,那么后续祢衡肯定是要把这些人的“谋反”
坐实的。
也就是说,诛灭的不仅是百人,上百人连带其家眷,何止上千人之多,怕都是难逃斩首!
而且人数一多,案子一大,底下人立功心切,定会严刑逼供,少不了便会有无辜的人被牵扯进来,可以预见这会是王政牧下数年内难得出现的一次惊天大案,后续影响更会远远超过“潘璋案”
。
想想史书上,那些“酷吏”
是怎么来的?
其中当然有滥杀无辜之辈,但还有很多只是按照法令办事,却也都落此恶名,由此可见,“不教而诛”
后的祢衡,本就不堪的人缘会再次败坏到何等程度?
又会引来多少人的怒目,唾骂,乃至攻讦 “嘿,或许此事毕后,别人会将我与吴胜那厮相提并论吧?”
祢衡自嘲似地低语了两句,缓缓走下楼阶,自由随从递上雨伞,他换了木屐,缓缓走入雨中。
“老爷,去哪里?”
“府衙。”
阴云密布,雨落如线,夜空中点点星光还在闪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