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309章 过渡章节(1/2)

还没退烧,科普章节过渡一天。

请酌情订阅。

···

赵禹是右扶风斄县(今陕西武功西南)人,年轻时有文才,以佐史的身份出任京都官府吏员。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因为廉洁担任了令史,侍奉太尉周亚夫。

景帝五年(前152年),周亚夫担任丞相,赵禹担任丞相史,府中都称赞他廉洁公平。

可是周亚夫不信任他,说:“我很了解赵禹才能无比,但他执法深重苛刻,不可以在大官府工作。”

汉武帝时,赵禹凭借主办文案积有功劳,升为御史。

皇帝认为他能干,提升他做到中大夫。

他与张汤制定各项法令,制作“见知法”,官吏以此法彼此相互监视、相互侦察、相互告讦,大概从这时开始。

【原文;赵禹者,斄人。以佐史补中都官,用廉为令史,事太尉亚夫。亚夫为丞相,禹为丞相史,府中皆称其廉平。然亚夫弗任,曰:“极知禹无害,然文深,不可以居大府。”今上时,禹以刀笔吏积劳,稍迁为御史。上以为能,至太中大夫。与张汤论定诸律令,作见知,吏传得相监司。用法益刻,盖自此始。】

他与赵禹共同制定各种律令,务必依法令严峻细密,对任职的官吏尤为严格。

张汤患病时,汉武帝曾亲自前去看望,其隆贵到了这种地步。

正巧有人盗走了汉文帝陵园的下葬钱,丞相庄青翟上朝,与张汤相约一起谢罪。

张汤每次上朝奏事,谈论国家的财用,常至日暮,武帝甚至忘记吃饭。

王温舒等人是后起的官吏,执法比赵禹严酷。

他的父亲看见后,把他审问老鼠的文辞取来看过,如同办案多年的老狱吏,非常惊奇,于是让他书写治狱的文书。

张汤一心帮助他。他在释放后被封为侯,与张汤交情极深,引见张汤遍见各位贵族。

张汤与汉武帝争论说:“伍被本来就曾谋划反叛之事,而严助亲近交结出入皇宫的陛下近臣,私自交结诸侯亦如此类,不加惩处,以后将无法处治。”

上奏的疑难案件,一定预先为汉武帝区别断案的原委,汉武帝肯定的,便著为谳决法,作为延尉断案的法律依据,以显示汉武帝的英明。

父亲回来后,发现家中的肉被老鼠偷吃了,父亲大怒、鞭笞张汤。

因而错误常被原谅、有时向汉武帝奏事,受到称赞,便说:“臣下并不懂得这样向陛下进奏,而是某个廷尉正、监或掾史写的奏章。”他欲推荐某人,常常这样表扬此人的优点,遮掩缺点。

赵禹曾在中途被罢官,不久担任廷尉。

父亲死后,张汤继承父职。为长安吏,任职很久。

(《史记·酷吏列传》西汉·司马迁)

赵禹为人廉洁傲慢,做官以来,家中没有门客。

当初张汤任小吏的时候,因为金钱的关系而互相往来,及至张汤当了大官,田甲又曾责备张汤行事中的过失,也表现出忠正刚烈之士的风范。

至武帝面前,张汤暗想,只有丞相在四时到各国陵拜祭,此事只应由丞相请罪,他自己并不参与其事,没有必要承担责任。

虽然仍用法令条文治罪,汉武帝的裁决,却往往如张汤所说。

他以审理案件排挤大臣作为自己功劳的表现,多像这样。

三公九卿前往拜访,赵禹始终不答谢,目的在于断绝知心朋友以及宾客的来往,以便独立实行自己的主张。

晚年,赵禹因为年老,调任燕国相。

张汤担任给事内史,为宁成掾,因为办事无误,又被推荐给丞相,调任为茂陵尉,在陵中处理事务。

于是汉武帝面带不快对狄山说:“我让你担任一个郡的长官,能不能不使匈奴人入境抢掠?”回答说:“不能”。

长史朱买臣素来怨恨张汤,张汤当时任小吏,要跪拜者请朱买臣等上前。

不久,张汤任廷尉,审理淮南王谋反的案件,排挤庄助,朱买臣对此心怀不满。

丞相形同虚设,国家大事都听张汤的意见。全国被搞得民不聊生,都骚动起来,官府所兴起的各项生产,也无法获利。

因此,使得公卿以下的官员,直至平民百姓,都指斥张汤。

朱买臣是楚地的士人;对此深为怨恨,常欲置张汤于死地。

汉武帝因此同意将伍被、严助治罪。

而那些严酷的官吏象爪牙一样为他所用者,也依附于有文才学问的人。

狄山说:“臣下的确是愚忠,但象御史大夫张汤那样,却是诈忠。如张汤审理淮南、江都王谋反的案子,以恶毒的文辞肆意诋毁诸侯王,离间宗室的骨肉之亲,使蕃臣内心不安。臣因此知道张汤为诈忠。”

赵禹见到张汤后,责劝张汤说:“阁下怎么不懂分寸,您审讯处死了多少人,如今人们指控你的事情都有根据,圣上很重视你的案子,想让你自己妥善处置,为什么要多次对证呢?”

张汤听后;没有谢罪,还惊讶地说:“肯定是有人这样做。”减宣又上奏了鲁谒居之事。

所断决的罪犯,若是豪强,定要运用法令予以诋毁治罪。若是贫弱的下等平民,则当即向汉武帝口头报告。

再问“负责一个县呢?”回答说:“不能。”

因此,武帝认为他很能干,晋升他为太中大夫。

官吏们从中侵夺渔利,从而又被严厉地依法治罪。

边通,学战国纵横家的说人之术,是个性情刚烈强悍的人,两次任官至济南王国相。

于是自杀身死。

张汤死后,家里的财产不超过五百金,都是得自皇上的赏赐,没有其他产业。

谁知临走前,赵禹硬是把他们带来的重礼退还。

武安侯田蚡担任丞相,征召张汤为丞相史,又推荐给武帝,补任为御史(《汉书》作侍御史),令他处理诉讼。

几年后,昏乱忤逆犯了罪,免职回家。十多年后,老死在家里。

还公布告缉令,剪除豪强兼并的家族,舞弄文辞,巧言诋毁以辅助法令的施行。

张汤也到导官的官衙审理其他囚犯,见到了谒居的弟弟,欲暗中帮助他,表面却装作不认识。

及至官达九卿的职位,收纳和交结全国各地的知名士大夫,自己心中虽然并不赞许对方,然而表面上仍表现出敬慕之情。

正巧匈奴浑邪王等人降汉,汉朝廷调动大军讨伐匈奴,崤山以东干旱,贫苦百姓流浪迁徙,都依靠官府供给食物,官府库存空虚。

他们派属吏逮捕审讯了张汤的友人田信等,说张汤向武帝奏报提出建议,田信都事先知道,因此屯积取利,与张汤平分。

他们还说张汤有其他奸邪之事、这些话很快传到武帝那里,汉武帝向张汤说:“我有什么打算,商人都事先知道,加倍屯积货物,这都是因为有人把我的计划告诉了他们。”

到了汉武帝晚年,国事更为繁多。

他说:“我这样断绝好友或宾客的请托,就是为了自己能独立地决定、处理事情,按自己的意志办事,而不受别人的干扰。

张汤在担任御史大夫第七年的时候,被免官治罪。

在处理淮南、衡山、江都三王谋反的案件时,都穷追狠治,彻底审理。

及至张汤升任御史大夫,朱买臣以会稽太守升任主爵都尉,处于九卿之位,数年之后,因为触犯法令被免官,降职为守长史。他曾去拜见张汤,张汤高傲地坐在床上,他的府丞和掾史对朱买臣也没有礼貌。

于是汉武帝派狄山到边境负责一个烽障。一个多月之后,匈奴人砍了狄山的头以后离去。从此以后,群臣震慑,不敢再谈和亲。

张汤为人多狡诈,玩弄智谋驾御他人。

他看见法律条文就采用,也不复查,就苛察深挖属吏隐秘的罪行。

丞相谢罪后,武帝派御史审查这件事。张汤欲图奏报说丞相知道盗钱之事,丞相庄青翟深感恐惧。

张汤一一予以否认,不服,于是汉武帝又派赵禹责备张汤。

汉武帝果然认为张汤心中险诈,当面撒谎,派使臣带着簿籍以八项罪名指责张汤。

张汤掘开老鼠洞,抓住了偷肉的老鼠,并找到了吃剩下的肉,然后立案拷掠审讯这只老鼠,传布文书再审,彻底追查,并把老鼠和吃剩下的肉都取来,罪名确定,将老鼠在堂下处以磔刑。

博士狄山说:“和亲对我们有利。”汉武帝询问有什么好处,狄山说:“武器是凶器,不应多次动用。高皇帝欲图征伐匈奴,在平城陷入困境,于是与匈奴结和亲。

一般官吏尽力推行严刑峻法,但是赵禹执法反而宽缓,因而得到轻平的名声。

赵国靠冶炼铸造营利,赵王刘彭祖多次指控铁官,张汤却每每排斥赵王,赵王寻查张汤的不可告人之事。

起初,条侯周亚夫认为赵禹残酷阴毒,等到赵禹担任少府九卿,更加残酷急迫。

开始时担任小吏,虚情假意地与长安的宫商大贾田甲、鱼翁叔等人关系密切。

周阳侯田胜在任职九卿时,曾因罪被拘押在长安。

汉武帝将此案交给减宣处理,减宣曾与张汤不和,接手此事后,穷追狠治,并且不向武帝进奏。

奏事受到斥责,张汤便向汉武帝拜谢,他还揣摸汉武帝意图,引证廷尉正、监、掾史的正确言论,说:“他们本来曾为臣提出来建议,如果圣上责备臣,认为臣没有采纳他们的建议。臣下愚昧,只及于此。”

王朝,是齐地人,因为懂得方术,官至右内史。

从此,张汤更加受到尊崇信任,晋升为御史大夫。

当时汉武帝偏爱有文才学问的人,张汤断决大的案件,欲图附会古人之义,于是请求以博士弟子中研习《尚书》、《春秋》的人补任延尉史,以解决法令中的疑难之事。

丝毫不理会公卿们请他修改律法的暗示,过了一会,公卿们见实在说不下去了,便起身告辞。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