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第282章 晁错是个很差的内史(2/2)

“所以太祖一朝,萧相国名为‘汉相’,实则,却是以内史的权力,管理着我汉家的‘天下’——也就是关中。”

只需要田叔能做个一个合格的内史,把该做的事做好,把关中治理的有条不紊,就足矣。

在这个前提下,天子启想要做的,其实就是通过刘武刺杀朝臣一事,彻底断绝梁王刘武‘储君太弟’的美梦,以及达成这个目标的可能。

“而在之后的这些年当中,晁错从始至终,都只关心一件事。”

在田叔回朝之后,天子启问道:梁王,是否有派人暗杀袁盎的事?

···

“既然是这样,那臣做了内史,殿下就需要为鲁王······”

“准确的说,是晁错一手推动的《削藩策》。”

“方才,子卿公问我:做了内史之后,有没有什么事,是需要子卿公帮我去做的。”

“比如:在臣成为内史之后,殿下可有什么事,是需要臣吩咐内史属官,去为殿下效劳的?”

“除了内史本身应当履行的指责,殿下对臣,可好另有交代?”

“若储君太子代俎越庖,去插手本该有天子一言而决的事,那时日一久,便肯定会酿成灾祸。”

如是道出自己的真实目的,刘胜面上神容,也终于重归凝重。

——在情况最恶劣的时候,当今天子启,甚至同自己的生母、当朝窦太后之间,都生出了嫌隙!

而在当时,被天子启派去梁都睢阳,彻查梁王刘武刺杀朝臣一案的,正是田叔。

···

“子卿公应该知道,晁错担任内史,是在太宗孝文皇帝后元七年,也就是先帝驾崩后不久,便被父皇火速提拔。”

也正是在这错综复杂的事件背景下,田叔带着沉重的使命,从长安出发;

一路上轻装简行,低调赶路,抵达睢阳之后,田叔也仍旧没有兴师动众,只找到了此事件的几个关键证人,拿到了最为关键的一手证词。

天子启再问道:有罪证吗?

田叔说:请陛下不要过问梁王的事。

于是,天子启便决定低调处理此事,并让田叔亲自去长乐宫,将所有的一切,都亲口告诉窦太后。

过了不知多久,刘胜才敛去笑容,悠悠发出一声长叹;

话匣,也随着刘胜这满是唏嘘、感怀的长叹,而被彻底打开。

从思虑中回过神,含笑对田叔道出一语,刘胜便又自然地将话头一转。

简单来说,就是认为天子启想要借此事,直接逼死梁王刘武。

刘胜的话,说的并没有太明白;

但刘胜很确定: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已经足够让田叔,明白自己的真实想法了。

而刘胜在过去这几年,以及肉眼可见的未来几年的时间,将有许许多多的事,需要朝中重臣——尤其是有实权的重臣配合。

“因为父皇曾经说过:有些事,是没办法在书案前看会、从别人嘴里听会的。”

···

“这样的情况,一直从父皇新元元年,维持至今。”

“既然如此,那臣,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但知晓此间内由的东宫窦太后,却认为天子启是想借此,通过彻底的物理手段,来消除‘储君皇太弟’的威胁。

当年那件事,毕竟牵扯到皇室,尤其还是当今天子,和同母幼弟、宗亲诸侯之间的关系,以及‘储君太弟’这样的敏感字眼;

“——只是丞相,是全掌天下民政,而内史,则仅限于关中。”

听闻刘胜这一番表态,田叔铁青着的面容,终于有了些许缓和的趋势;

而在刘胜说起过去这些年,晁错顶着内史的官职,却整天‘不务正业’,忙着推动自己的《削藩策》一事时,田叔也终是皱紧眉,面带赞同的缓缓点下头。

“因为即便晁错在的时候,对于内史的事务,晁错也从不关心;”

而田叔接下来的反应,也算是彻底印证了刘胜的猜想。

···

“而现在,异姓诸侯早已不在,便是宗亲诸侯,也在吴楚之乱后大不如前。”

至于田叔,则是在刘胜这一声‘你太小看我了’之后,面上也顿生出尴尬之色。

“子卿公,是从太祖高皇帝时起,就亲身经历过朝堂浮沉的老臣;”

“现如今,朝堂也正在循序渐进,以进一步削夺关东宗主诸侯的权力,以免我汉家,再发生一场牵连大半个天下的宗亲诸侯叛乱。”

“不!”

“殿下需要请求陛下,为鲁王再寻一位王相。”

“——鲁王,还很年轻;”

“如果没有老臣在身边规劝,臣担心鲁王将来,会做出一些······”

(本章完)
上一页 回目录 收藏 下一章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