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博弈的本质(2/2)
这个名声,朝臣、官吏自是趋之若鹜,恨不能竭尽所能的捞这么一个名声。
“——昨日,殿下似乎曾说:朝堂禁止除少府之外的任何人铸钱,包括宗亲诸侯,也同样在‘禁私铸钱’的行列。”
“——开采出的铜矿要运来长安,一路上的耗费,该由谁承担?”
而不论君臣······
相较于之前,先后在长安城内的太子宫、思贤苑内的猎场外,与兄弟众人把酒言欢于席间,今日这场会谈的氛围,无疑是庄严了许多。
几乎是在开口的瞬间,刘余便已迅速进入状态——昂首挺胸,面带郑重,分明已具备了些一方诸侯所应有的威仪!
而在刘余之后,刘荣则是带着标志性的浅浅笑意,似是在问刘胜,又似是在帮刘余问般,发出如下几问。
以类似‘宗亲诸侯嘴替’的身份,将宗亲诸侯可能出现的疑虑和盘托出,刘荣不忘再对刘胜稍一拱手。
···
“朝堂此番削藩,已经确定的,是禁止宗亲诸侯铸钱;”
“可是现在,殿下要求我们将开矿所得之铜,悉数运到长安,并卖给少府······”
后世人常说:解决小问题开大会,解决大问题开小会;
“看在手足情谊、君臣尊卑的份上,我等自然愿意遵从殿下的安排。”
几乎全天下人,都渴望公平、公正;
但真正有影响力的人,却都不希望太子储君,是一个不近人情的人。
“如果少府告诉我们:就这个价格,没得商量,那我等是应该拒绝售卖,还是忍受血本无归的遭遇?”
——至少在继位九五之前,这四个字,能躲多远,刘胜就得躲多远。
今日这场会谈,无疑便印证了这一点。
“今日,就是要把这些事的细节,都说给二位兄长。”
可若是说太子储君‘铁面无私’,事事公正,不徇私情?
嘿!
你当你这太子,是谁册立的?
“便是在父皇,乃至于皇祖母、母亲面前,我如今,都不敢‘不论君臣’啊······”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还请殿下,说的稍明白些······”
“但楚王、梁王、代王、燕王等国土辽阔、封国内矿产丰富,真正能决定此事成败的宗亲诸侯,恐怕未必会遵从。”
为了兼顾君臣、长幼,刘胜只能把主位空出来,自己不坐,更不让刘荣这个‘大哥’去坐。
论君臣,还是论长幼?
这事儿,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可说到底,刘胜还真就得两者兼顾。
“至于价格,我原本的想法是按照铜矿的含铜量,来给出适当的价格;”
宗亲诸侯,和长安朝堂之间的润滑剂;
“而为了钱的事,我又不得不同兄长们,就关东宗亲诸侯封国内的铜矿开采、钱币私铸等事宜,稍行商讨······”
这,自然就更不用多说了。
那就有人问了:既然不能只论君臣、不论长幼,那能不能反过来呢?
“那么,我等宗亲诸侯关心的问题,也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至于宗亲诸侯自由开采封国内的矿产,则并不会被禁止。”
道理再简单不过;
——官员‘铁面无私’,这是清廉、公正。
“但再三考虑之后,还是决定:开采出的铜矿,应该就地进行熔炼,将其铸成成色合格,重量统一的铜砖。”
而在刘胜心绪飞散,思考着这些看似没什么意义,实则却着实让人头疼的问题时,刘荣、刘余兄弟二人,也都齐齐坐直了身。
“这······”
这非但不是好名声,甚至是很可能为如今刘胜,招来祸事的‘污名’。
因为这个时代的太子,除了‘准天子’或‘储备皇帝’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
——绝对配合,仅仅只是态度;
而刘胜接下来的反应,却是大大出乎了刘荣,以及刘余二人······
——乃至刘彭祖的预料。
“殿下昨天说:宗亲诸侯可以开采矿产,是因为先太宗孝文皇帝,曾颁下《许民弛山泽令》,允许天下人自由取用山川之物。”
“这些事,恐怕都需要殿下事先给出承诺,让宗亲诸侯安心,才能得到梁、楚、燕、代诸王的支持。”
“这样一来,无论是少府定价,还是沿途运转,都会更加的便宜,也会省去很多麻烦。”
“至于这么做的依据······”
“嗯······”
“不知临江王、鲁王,可曾听说过《汉律之中》,有这样一项罪名,叫:奸栅出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