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四章(1/2)
第四百零四章 “凉州辖下武都、陇西、 汉阳、安定、北地、武威、金城、张掖、酒泉、敦煌、居延十郡,户七万四千,人丁共二十七万,臣汉阳功曹姜冏谨代征北将军马岱,呈奉户籍文册于陛下!”
姜冏双膝跪地,头颅低垂,恭敬地将几册简书托捧过头。
黄门侍郎陆绩上前接过简册,谨慎小心地呈放在天子座前。
临朝听政的伏太后,赐姜冏起身并简要地询问了几个有关凉州的问题后,便携天子返回内宫休息。
散朝之后,大哥即邀姜冏入大将军府。
“…………诸郡县皆已向马征北表归附之意。
马征北整肃州治,张榜安民,至下官南下汉中之时,凉州局势基本已定。
”
姜冏大致地将凉州的情况向大哥做了一番禀报。
“姜功曹,马征北可有对雍、并两州用兵之意?”
庞统轻捋颔下短须,笑着向姜冏询问道。
“马征北虽然陈重兵屯驻于雍、并边境,但只是为了提防曹军寇犯,并无进击之意。
”
摇了摇头,姜冏恭敬地回道。
似乎突然间想起了什么,姜冏从贴身的内衣里取出一个缝制严密的 锦囊,双手托呈向大哥:“大将军,马征北有亲笔手书在此!”
我起身取过锦囊,递给大哥。
拆开锦囊,取出内中绢书,大哥仔仔细细阅览起来。
大哥阅览马岱手书的时候,返回座位的我也在打量着姜冏————他三十来岁,气质儒雅中却又带着几分英气,相貌却与中原人略有些差异。
似乎是带着一、两分异域的痕迹。
“西羌之本,姜姓之别也。
”
传闻中,姜氏一姓本出西羌,时至今日仍与羌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如此看来,祖籍汉阳冀县的姜冏恐怕是带着一丝羌人的血脉。
不过,引起我注意地,却不仅仅是他的长相,还有他的姓名。
“冏”
。
本意光明,因此字过于奇特,所以看过之后让人印象极其深刻。
在我印象中,以“冏”
为名的人,只记得一个,也就是后三国三杰之一的姜维的父亲姜冏。
眼前此人,无论是姓名,还是祖籍。
都与姜维之父姜冏极为吻合。
只是不知道,他到底有没有一个儿子叫做姜维。
“正阳,你世居西疆,对凉州之局有何高见?”
大哥垂下手绢书,微笑着对姜冏说道。
“冏才疏学浅。
不敢高见二字,但大将军既然相询,冏便估妄言之。
”
姜冏并不显紧张,欠了欠身后。
恭敬地回道,“关中之地,本乃天下之央,更为大汉西屏,位置可称重要。
然几经战火之后,凉州多半郡县已几成空城,地虽广,人却稀。
以凉州十郡之众。
人丁不过二十七万,尚不及一汉中。
又因主事者几经更迭,故致人心不稳,叛乱频仍。
此外,西羌、鲜卑亦多有袭扰。
故而,以冏浅见,短时日内,凉州还是不宜继续用兵。
莫如固守屏藩、稳定人心、安抚羌、鲜。
如此一者仍可保持对雍、并之威胁,更可赢得休养生息之良机。
假以时日。
待凉州人心安定,元气恢复,可凭添五万铁骑以供天子驱驰。
”
大哥听后微微颔首,却未置可否。
又询问了一些凉州局势的问题后,大哥便让姜冏先回馆驿休息。
“姜冏如何?”
待姜冏离去后,大哥似自言自语,又似询问他人地说道。
“以才识论,可任一郡守……”
诸葛亮羽扇轻摇,笑着回道,“不过,姜氏乃是陇西大族,根深脉广,姜冏与其族兄姜叙皆是凉州有才之士。
重任姜冏,利于稳固凉州人心。
”
“恩……”
大哥点了点头。
除了马岱的书信,大哥还接到了司马懿地一封密信。
此次姜冏一行十数人中,包括当日随司马懿前往西凉的两名狼牙兵中的一人。
司马懿的密信就是由他所携,甚至连姜冏都不知道有这么一封信。
司马懿在信中,简明扼要地道出西凉目前面临的一些关键问题,及解决的措施。
同时,他还建议大哥以朝廷名义对几个羌人大部族的首领进行适当封赏,以此来笼络羌人之心。
在最后,司马懿也隐晦地表示了对马岱忠诚度的认可。
是夜,大哥在大将军府宴请姜冏,本不需要列席地我主动提出做陪。
宴上,姜冏显然对自己所受的优厚待遇大感震动。
以正常情形来说,一郡的功曹恐怕连见当朝大司马一面的机会都不会有,更休说被大司马宴请,征西大将军列席做陪。
酒过三巡之后,我故做随意地询问姜冏可有子嗣。
“止有一子,年八岁,名维!”
姜冏不假思索地回道。
果然!
历史上蜀汉的末代大将军姜维,正是眼前这位姜功曹地独子。
身为后三国三杰之一的姜维姜伯约,绝对是一个悲剧英雄。
继承诸葛亮遗志的他,在明知蜀汉实力不如魏国,明知自己的能力不如恩师诸葛亮地情况下,仍然九伐中原,屡败屡战,九死不悔。
直至蜀汉覆亡,仍以生平最后一计,携另外两杰邓艾、钟会共赴黄泉。
不过,今时再不同曾经的历史。
魏国后期的擎天巨柱邓艾已经成了我的义子,如今上天又将姜维送到了我面前。
“阿斗,便宜你小子了!”
我摇了摇头,感叹着未来女婿的好运。
“张征西,犬子有何不妥么?”
见我摇头,姜冏大生疑惑,恭敬地询问道。
“正阳莫要误会。
我只是想到家里的疯小子!”
我哈哈大笑着摆了摆手,“张某长子恰好与令郎同岁。
不过,却是太过顽皮,不比令郎聪颖!”
“张征西将门虎子,岂犬子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