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三章(1/2)

第四百零三章 得悉刘备于庐江举行修禳祭天仪式,并“大获成功”

的消息时,代曹操主持许昌大局的荀彧正在积极筹划针对青、徐、兖、豫、荆诸州的搅扰行动。

与庐江朝廷相似,“日食”

天象的发生也对许昌朝廷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但由于太史台做了提前预测,荀彧事先便安排好一应准备。

待日食之兆初现时,修禳仪式得以及时举行,这才勉强稳定住了人心。

接下来所要做的,自然就是转嫁危机。

在荀彧看来,日食的发生,既是对己方的一个考验,但同时也未偿不是一个打击对手的良机。

只要运用得好,这么一个天兆,甚至能比战场上的一场大胜更能打击对手。

在八月底才结束的大战中,刘备的实力有了很大的扩充。

但与之相伴随,危机其实也在潜伏着————新占的各郡县,人心还远未达到安定的地步,随时都可能出现动荡。

而这场“日食”

天兆,就完全可以成为引发动荡的契机。

引发这些新被刘备所占郡县的动荡,再进一步向其腹地扩散。

一个不好,就有可能让刘备在一、两年内无法恢复元气。

荀彧看到了这一点,也迅速付诸行动。

大量的细作被派往汝南、南阳等郡,种种有关刘备“违天失德”

的谣言很快就流传了开来。

这些郡县毕竟是初为刘备所得,人生地不熟的刘方驻军对曹军细作也是无可奈何。

更让人欣喜的是,庐江朝廷自身居然也出现了内乱的迹象。

就在荀彧准备加大搅扰力度时,细作却传回了一条消息————刘备在庐江补行修禳仪式,竟感动上天拨云见日。

转阴为晴。

数十万荆、扬百姓亲眼目睹这惊人一幕后,欢呼如潮。

庐江朝廷的三台令史,随即便书告天下,称日食之兆应于许昌,直接将矛头指向了曹操。

这样惊人地变化,连荀彧都大感愕然。

五官中郎将曹丕、御史中丞荀攸、大司农钟繇、左尚书仆射陈群、光禄大夫董昭等人齐聚尚书台。

“拨云见日,转阴为晴?”

曹丕声音稍显尖锐地说道,“这根本不是人力可为。

刘备定然是在制造谣言。

意图为自己脱困!”

“此事未必是假!”

陈群摇了摇头说道,“依照细作的回禀,刘备似乎不是私下里进行修禳,有庐江及周边郡县数十万百姓亲临见证。



“虽然未必是假,但也未必是真!”

荀攸目光深邃,沉吟着说道。

“公达此言怎讲?”

钟繇错愕地询问道。

“所谓拨云见日,转阴为晴,我并以为是因刘备修禳所致。

很可能他们早先便知道天候将有此变化。

从而故意加以利用……”

“公达所说虽然在理,但这难度似乎也太大了些……”

董昭疑惑地 说道,“谁能能如此准确地预断天候变化,除非他有参天地造化、知过去未来之能。

当今之世,果真有这样的人物么?”

曹丕、钟繇等人点点头。

赞同董昭的分析。

世间虽然不乏通晓天文变化的奇人,但至多也就是能推算出十天半月内天候的大致变化趋势,要准确到判断某一天的天气会如何变化,根本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预测天气变化。

跟预测日食、彗星这样地天象变化,完全是两码事。

天象变化有规律可循,根据过往的经验记录,加上细致精心的观察,可以对日食、彗星的发生进行大致的计算推算。

但预测天气变化的难度则要大得多。

“或许真有这样的人物!”

一直保持沉默的荀彧突然开口说道,“诸公皆知,今岁六月时,丞相与张飞大战于汝南吴房县。

丞相原本战局处优。

最终却因一场大雨而功败垂成。

而之前多日,张飞皆避而不战,却于大战当日,选择与丞相决一死战,这实非正常。

以此看来,或许当时张飞便预知会有大雨降临。

若非有精晓天文者为其佐贰,量他也未必敢于下此决心。

既然当日能预知豪雨,此次再预知‘拨云见日’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之处了。



曹丕等人沉思许久。

也不得不认可荀彧地分析。

“如今刘备反以‘日蚀’天兆来污蔑丞相。

该当如何应对?”

陈矫拧眉说道。

“没有什么其他法子,只能以流言对流言!”

荀攸沉声说道。

“刘备以流言对我,我便以流言还他。

如此一来,就能使士民百姓无所适从。

待双方的流言越传越过时,自然也就失去了效力。

届时,百姓也应淡忘日蚀之事了。



“这条计策虽然不错,却会白白失去一个以‘天命’打击刘备的机会,未免有些可惜了……”

钟繇惋惜地说道。

“从刘备弄出‘拨云见日’把戏的那一刻起,打击他的机会其实就已失去!”

荀攸摇了摇头。

正议事着,突然门外通报,有河西太守石韬地紧急文书抵达许昌。

“河西?”

陈群皱眉说道,“难道是马岱兴兵作犯?”

河西郡位并州西陲,与凉州的北地郡毗邻。

由于凉州已尽落马岱之手,以马岱与曹操之间的切肤之恨,无法不令人不产生十二分的戒备。

也正因为此,听闻河西急报,陈群第一时间就是想到马岱地进犯。

荀彧没做无谓的猜测,直接命人将急书呈上。

迅速地阅览完急书后,荀彧的面色不喜不怒,甚至显得有些莫名,低头沉思了片刻后。

他居然又将书信的内容看了一遍。

荀彧的奇特举止,立刻引起了其他人地好奇。

“文若,河西究竟怎么了?”

钟繇疑惑而急切地询问道。

“河西无事!”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