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242章 调心调气万举万当(1/2)

第242章 调心调气万举万当 “严医生,怎么十全大补丸还能治发烧呢?”

一位观摩的医生问道。

“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

无论是什么症状,其实都是人体一气循环发生了异常。

比如人饥饿的时候,有的心慌,有的冒汗,有的无力。

虽然感觉不同,但肚子里缺乏食物则是根本。

只要吃了饭,那不管心慌、冒汗还是无力,都会好转。”

“是这样啊。”

那位医生若有所思。

…… 接下来是一位五十多岁的男士。

“我叫王德,五十三岁。

二十多天前上了点儿火,发现右颈前淋巴结肿大,牵扯到右侧头痛,疼痛呈脉冲样阵痛,不能转脖子。

注射过青霉素,没有效果。”

王德叙述得很清晰,感觉是个文化人。

严子休和几位助手探了探患者脖子上的淋巴结,发现有四厘米乘一点五厘米。

脉象除了左寸低,其他没有太大问题。

“哪位医生帮助到药房取十克柴胡来?”

严子休没让患者自己去,是因为药量太小,万一药房那边嫌麻烦,说不定患者会因此生气烦恼。

一位观摩的医生主动说:“严医生,我去。”

一会柴胡就取来了,严子休用一个小勺子取出二十分之一,让患者王德含在口中,然后在一旁静候。

严子休问他:“你最近是不是太累了?”

王德的心情大好:“谢谢,谢谢严医生。

这真是太好了。”

严子休让他又服了一丸。

他深深地鞠了一躬:“真是太感谢了。

我一定要送一面锦旗给严医生。”

王德是那位淋巴结肿大,然后含了柴胡0.

5克在一旁等候的患者。

严子休微笑:“马主任说得对。

大家能健康学习工作,在生活中帮助他人,比送我锦旗还让我开心。”

“好,基本正常了。

以后要注意心平气和。”

严子休嘱咐道。

“下一位。”

老马又摸了摸他的脉:“左寸的脉起来了。”

“可以。”

严子休很欣慰,觉得他们举一反三,抓住了本质。

严子休做了个小结:“对。

哲学上讲,一定要从特殊性的事件中总结普遍性原理,再把普遍性原理应用到特殊性事件之中。

这样才能万举万当。”

“王德同志,你现在怎么样?”

旁边观摩的医生有七八个呢,马上有人代劳:“现在血压为138/80mmHg。”

“我感觉唾液增多了。

我摸摸看……咦,淋巴结好像变软了,变小了。”

老马和梅医生都很惊奇,仅仅一点点柴胡,就有这效果?

严医生又把了一下他的脉:“右关还有滞涩。

梅医生,你再帮他针刺右天枢穴。”

“我叫李志,四十五岁。

主要是牙疼。”

“因为每个人的气机不一样吧?”

“马主任,你再看看他的脉象。”

梅医生抓住机会请教:“严医生,他的血压降下来的原理何在呢?”

“吃过消炎止疼药和土霉素、保和丸等药。”

老马笑着说:“锦旗还是免了吧。

严医生不收锦旗。

他要是收的话,这诊室里面都挂不完。”

严子休趁机给大家讲课:“如果把十全大补丸和发烧、牙疼直接联系起来,就会陷入经验主义。

大家都听说过‘偏方治大病’的说法吧?

这句话就是经验主义。

某个偏方碰巧调顺了某个人的气机,见了奇效,大家就会记录流传下来。

但是其他人的症状用那个偏方,就不一定灵验。

大家想想,这是为什么呢?”

过了一会,李志站起来说:“我的牙不疼了。

好,太好了!”

他们探查了一下,果然发现患者的淋巴结肿块已变软,并缩小了三分之一。

用手推了推,原来绷紧的肿块,已可与皮肤分离。

恰好梅医生取来的十全大补丸没有用完。

患者服了两丸十全大补丸之后,有点惊喜地说:“我的牙疼好像轻多了。”

“严医生,为什么柴胡有这样的奇效呢?”

医生们在这边讨论医理和哲理,有些患者听了也大受启发,默默点头。

“柴胡见效,是因为它被用在了正确的地方。

患者的一气循环,其他方面没问题,就卡在督脉上部的气升不上去。

而柴胡刚好有这个功效。”

师力是排队第二位的高血压患者,第一次治疗后遵嘱在旁边休息一会。

“谢谢,谢谢严医生!

你可不知道,那眩晕可把我们一家人吓死了。

真是太感谢了。”

患者和家属由衷地感激道。

严子休先把了患者的脉,然后让老马等也把了一把。

…… 师力把感受说了出来:“我觉得针感到达胃脘,而且胃脘痛了一下,就不痛了。”

“那再量量血压。”

严子休道:“他的血压之所以升高,从气液层面来说,是由于气滞于中,水淤于下。

我们治其下、调其中,虽然没有去直接降血压,而血压自动恢复正常。”

梅医生点头表示认同:“是的。

那他这个是不是也可以服用十全大补丸呢?”

“右关的滞涩消失了。”

老马把了一下脉,对照病历记录说道。

“是这样呀。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