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三章 身后茫茫六百年(1/2)

第三章 身后茫茫六百年 正如朱元璋所料,何夕说道:“徐达在洪武十六年,还是十七年左右。

因背痈发作而死。”

说到这里,何夕微微一顿,小心翼翼地试探说道:“传闻,是陛下赐死的。

背痈发做的时候,是不能吃烤鹅的。

但是陛下赐了一只烤鹅。

于是,中山王就-----”

“一派胡言。”

朱元璋冷冷地说道:“说此言者,当诛九族。”

功臣之中,有帅才并不多,徐达,李文忠,汤和等人,都是朱元璋的班底。

而蓝玉,傅友德,冯胜等人反而不是。

蓝玉是接受了常家在军中的影响力,而傅友德是降将。

而冯胜是冯国用的弟弟,本名冯国胜,冯家投靠朱元璋的时候,可是自带班底的。

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基本盘,小圈子。

而北方残元还保留一定实力。

徐达每年都要去北平坐镇。

这个时候,他杀了徐达。

镇守北平对抗残元的重任,交给谁?

不交给自己人,反而交给外人。

而且看朱元璋对徐达,李文忠儿子的重用,就知道朱元璋没有杀这个两位。

徐达的儿子,李文忠的儿子,在靖难之中都掌握实权,特别是李景隆。

更是大名鼎鼎。

说李景隆是一个草包没有问题,但是说朱元璋没有栽培李景隆,那就是胡说八道了。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

杀其父而用其子。

傻子也不会这么干。

特别是朱元璋。

朱元璋真要杀,绝对满门诛绝。

一个不留。

怎么会让仇人身居高位,找死啊?

即便不诛绝,也不会任之高位。

当然了,这两位如果活到朱元璋临终之前,却是另外的局面了。

也就是朱元璋要杀这两位,也要等天下平靖之后。

不过, 此刻的朱元璋年富力强根本没有这个念头。

他也没有解释的想法,说道:“继续说靖难吧。”

“是。”

何夕说道。

何夕后背有些发凉。

朱元璋的怒气犹如实质。

让他有几分胆战心惊。

不敢夹什么私货。

将他知道的历史老老实实地说了出来。

首先是靖难之战,朱棣如何绝处逢生,夺塞外兵,借朵颜三卫之兵。

又是如何孤注一掷。

挥鞭南下。

攻下南京。

以及建文帝生死之谜。

朱元璋脸色越发难看。

但是还把持得住。

然后是明成祖朱棣的一生,以及五次北伐。

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南征安南。

然后仁宗,宣宗守成收缩。

朱元璋听得冷哼一声而已。

面子上也缓和了一点。

朱元璋对朱棣发动靖难之战。

虽然难以接受。

但是而今他很难代入朱允炆与朱棣任何一方。

因为朱棣才二十多岁,而今虽然就国。

但是还没有上过阵。

而朱允炆而今才四岁多,上一次朱元璋抱朱允炆的时候,还被朱允炆尿了一身。

虽然知道将来骨肉相残。

他自然生气,但也仅仅是生气而已。

但是朱棣一生功业,也不算弱。

这让朱元璋的怒气稍稍有些缓解。

不过,这也让朱元璋想起叶伯巨。

微微有一丝悔意。

洪武九年,叶伯巨上书劝谏,就说过分封之事。

但是朱元璋以离间天家骨肉的罪名,将叶伯巨下狱,最后死在狱中。

不过朱元璋心肠是何等硬,区区一丝悔意,转瞬就没有了。

只是当朱元璋听到叫门天子的丰功伟绩。

饶是朱元璋城府很深,此刻也忍不住大骂道:“混账东西。”

简直比听到靖难之役还要生气。

连面上功夫都挂不住了。

朱元璋从底层一步步爬上来,见识过太多残酷了。

他希望孩子们推崇亲亲之道,一大家子和和美美。

但是他内心之中,也有骨肉相残的预感。

知道他的想法,很可能是作为长辈的美好幻想了。

其实,朱家的第一次内斗,根本不是他的儿子孙子,而是他对自己侄子,朱文正。

朱文正在对抗陈友谅关键战役南昌之战中。

牵制住陈友谅数个月。

让朱元璋有时间从容地将派到淮西的军队撤回来。

调整好。

等鄱阳湖大战的时候,朱元璋军队是修整好的。

而陈友谅军队是作战数月。

才给朱元璋更多的胜机。

虽然不能说朱文正的南昌之役。

奠定之后胜利。

但是功勋之高,却是不能否认的。

六十万大军数月的围攻,不是一般人能撑下来的。

但是后来诡异的事情发生了,朱文正不满战后的封赏,想要投奔张士诚。

那么朱文正想要的封赏是什么?

这不由让人联想到了朱棣对汉王的承诺,在靖难之战中,朱棣对汉王说:“勉之,世子多疾。”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