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大明的财政问题(1/2)
第八十三章 大明的财政问题 政府与百姓之间,是间隔的。
大明官员总共一万多人。
而大明百姓最多的时候,有人推测有四五亿人之多,这么少的官员,如何管理这么多的百姓。
即便是大明官员扩张一百倍。
也未必能将所有人都管起来。
官员绝对不能扩张的。
因为如果扩张的话,大明可怜财政体系是完全支撑不起的。
这就成为一个问题。
官府与百姓之间,有一层代行者。
而朱元璋看多了元代贪官污吏损害百姓的事情,觉得要将官员的权力进行限制。
让他们不能鱼肉百姓。
于是粮长制度就出来的。
粮长制度本质上,是想选取百姓之中贤达。
代替官府管理一些事务。
朱元璋将粮长当成了百姓的代表,甚至每年粮长押送赋税入京。
朱元璋都要挑选一些亲自接见,问一问百姓生活。
甚至遇见其中有才能的人。
也调入官府。
甚至有一跃而至户部尚书者。
但这个制度真的好?
或者说,大明官员固然有很多不是什么好东西。
贪渎如郭桓者,虽然是少数的。
但是很多官员未必清白。
但是这些粮长都是好人吗?
只说一点,很多做粮长的人家,只有不遇见什么横祸。
都成为了大户人家。
在乡里的强横人家。
甚至到了大明后期,地方官府不与民间大户商议好,很多事情都无法推行。
或许未必没有这个渊源。
朱元璋这思路对与不对,也不好说。
毕竟即便是后世政府维系乡村的治理也是很难的。
甚至在2000年之后,很多乡村政府都在退出。
一些民间强力人士,遍地教堂代替之前的政府职能。
这也是基于成本的考虑。
朱元璋对粮长制度是很感情的。
其实粮长制度在朱元璋时代执行的也不算太错。
他听何夕说粮长制度的问题,内心之中有些意见,却没有表露出来,说道:“说重点。”
何夕说道:“陛下,臣已经大明财政混乱之极,中央结余太少了。
地方财政也不多,条条框框太死了。
不利于地方发展,臣以为,当建立三级财政体系。
县级,省级,与中央三级财政。
规定各级截留,分定中央赋税与地方赋税。
将天下之财聚于中枢。
然后再分配。”
“至于一些粮食转运调拨。
则将民间民-运,改为官运,这也是后世清廷之改革。”
朱元璋说道:“你知道粮食运输消耗有多大?”
“以百里而论,大抵要消耗一两成。
以千里而论,大概运一斤消耗一斤。
这还不算艰难险阻之地。
如果万里之遥,消耗数倍,才能运到一斤。”
“大明赋税是粮食。”
“如果按你的办法。
一番折腾下俩,非要征收三倍以上的赋税,才能供应消耗。”
“百姓承受不起。”
何夕说道:“陛下,此言差矣。
既然运粮如此辛苦。
那么陛下转为民-运之后,这消耗就不在了吗?
不,是陛下看不见了。
以陛下划定的支运线路,总和起来,固然是比粮食转运到中枢,再有中枢下拨要打。
但是陛下却不知道,集中运输,集中存储,消耗要比百姓零散支运,消耗要小很多。”
“其中消耗大还是小。
真不好说。”
“而且也不需要将所有粮食全部运输到中枢存储。
可以在要害之地,设仓储。
由户部直接管理,也可以对边远省份多与截留。
少输京。
更重要的是可以折现。
陛下也看过历史。
其实,张居正的改革其实就是对粮食折现的更改。”
“总是有办法的。”
“而陛下的财政政策最大的问题是,朝廷根本没有办法改易。
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只有陛下才能对整体进行改易。
而发现问题的是地方官,甚至是百姓。
百姓很难将最下层的东西,反馈给中枢。
故而时日一长,即便百姓因为转运之苦,卖儿卖女,上面也是不知道。”
朱元璋很多思想,是很超前的。
大明财政乱的好像一张蜘蛛网。
甚至详细到某一个乡的粮食要运输到某一个军营之中。
一般来说,粮长转运时间,不会超过二百里。
以便百姓。
看似很好。
但是很难调整。
毕竟靖难之后,京营被调到北-京。
南京很多京营卫所也到了北-京。
之前南京一些百姓运粮到京营营房,不过一二百里。
也就是几天的工夫。
并不难。
但是京营到了北-京,这些地方百姓要运到北-京。
那就是两千多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