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八十二章 提前到来的大考(1/2)

第八十二章 提前到来的大考 这一次何夕过来,是有一些忐忑的。

毕竟,为大明制定一个改革方案,是比较困难的。

何夕虽然有跨时代的眼光,但是这样的工作,也没有经验。

很多事情,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此刻被召见,就好像是一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忽然被老师召唤。

而这个老师也是非常严厉。

内心之忐忑也就可想而知了。

不过何夕没有想到。

朱元璋首先问的不是何夕的新策的。

而是关于昨天那首临江仙。

朱元璋问道:“昨天那首不是你写的吧?”

“陛下英明。”

何夕说道:“臣的确没有这般才华。

这是嘉靖朝杨慎晚年作品。”

朱元璋沉默片刻,说道:“是喊出那个:‘国朝养士百五十年,仗义死节正在今日’的杨慎。”

何夕说道:“正是。”

朱元璋对何夕给他的关于明清史的小册子,研读非常深。

几乎上面提到的名字,他都一一揣摩过。

而谈嘉靖朝,不能不谈大礼仪,谈大礼仪,不能不谈左顺门,谈左顺门,不能不谈杨慎。

想起这些,朱元璋更是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儿孙自有儿孙福。

何必为了一群他恨不得掐死的,也见不到的子孙后代,弄得自己不痛快。

朱元璋说道:“后世还有什么好诗词吗?”

何夕想了想,说道;“倒是有几首。

明人的诗词,有于谦的石灰吟。

吴梅村的圆圆曲。

等。

清人有一个纳兰容若特别火,再有就是毛先生诗词了。”

朱元璋其实并不是太在乎诗词的,只是见何夕有些紧张,稍稍聊几句不相干的,缓和一下何夕的情绪。

只是提到毛先生,朱元璋立即注意起来的。

毕竟后世六百年,入朱元璋眼的,唯有毛先生一人耳。

余者碌碌不足论。

就是那位当世完人空一格,在朱元璋看来,也不值一提,就不说打仗了,后世军事发展,在打仗方面朱元璋也有一些看不懂,但是如何摆平嫡系旁系的关系,连上海的老虎都打不下去的人。

如何能与他朱某人相提并论。

所以,关于毛先生的东西,就特别注意。

一听何夕提起这里,立即感兴趣了。

说道;“哦,说来听听。”

何夕立即将毛先生的代表作给写了出来。

自然是《沁园春-雪》。

朱元璋看着这一首词,反复推敲,叹息一声,说道:“吾不如也。”

放在一边,说道:“最近你一直红袖添香,有什么心得体会吗?”

何夕脸色有些尴尬。

刻意不去想。

所谓的红袖添香的红袖是朱元璋的女儿。

不去想这一句话之中,有多少老丈人的含量。

说道;“回禀陛下,是有一点的。”

朱元璋说道:“说来听听。”

何夕说道:“我认为想要改变大明的面貌,要从四个方面展开。

臣称之四个现代化。”

朱元璋听了这词有些不大理解。

毕竟朱元璋对后世的了解还是比较少的。

并不知道何夕从那里抄来的。

对于何夕来说,他也是没有办法。

为一个国家制定政策,这是多大的事情,何夕哪里有经验。

自然是从后世抄写的。

不过,何夕仅仅是借了一个名头。

一说开了。

何夕似乎也多了一些自信,说道:“第一个,就是军事现代化。”

“大明天兵天下无敌,本来不用大做修改。

只是卫所制度的隐患,还有开国功臣之间问题在。

这两个问题必然要解决,不然经营数十年,一场战火毁于一旦。”

“军事现代化,主要有三点。

第一野战军与屯田兵。

将卫所军降级为屯田兵,将天下军队之中优中选优,组建由陛下直接控制的大军。

加强陛下对大明军队的掌控,也削弱各家勋贵对军队的影响力。”

“第二,建立总参谋制度。

科学治军。

削弱将领对部署的控制能力。”

“第三,建立监军体系,将监军下放到百户中。

从上到下,每一支军队都必须听从最上层的命令,不允许每一支军队擅自行动,彻底解决军队可能独走的隐患。”

这些内容,也是何夕反复思量得到的结果。

这或许对大明发展没有什么用处。

但其实上,是大明发展根本。

那就是政治稳定。

洪武朝的很多事情,都可以用政治不稳定来说明。

在新朝之中,各方势力都想多吃一口。

开国勋贵们觉得自己是大明的股东,想要多分一些。

但是朱元璋一方面不能容忍这些勋贵犯自己法度,但又不得承认勋贵们势力是相当大的。

要给予优容。

只是如果朱元璋将心思放在大明权力争斗之上,没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

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但是完成这三项改革,从卫所军之中挑出野战军,其实是弱化地方,弱化勋贵,强化朝廷的举措。

剩下的两项就更不用说,就是彻底让军权为朝廷所用。

如果形成这个格局。

那些老将们也可以保全了。

文武之间相对平衡也就可以达到了。

何夕的用意,朱元璋一眼就看出来了。

只是有些还看不懂,说道:“这参谋制度,就是加强参军的权力。

将主将所需要负责的事情,分给参军负责,比如,主将出征,有行军参谋,后勤参谋。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