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捷报传来(2/3)
都是当打之年。
不说太子是否早亡,单单说沐英如果在的话,靖难之战,就不会打成那个熊样。
太子并不知道老父亲担心他的寿数,见朱元璋叹息,说道:“父皇,可是有什么不对。”
朱元璋说道:“没事,立即招白石江大捷,有功将领入京。
朕在京中摆庆功宴。
为沐舍庆功。”
太子一愣,说道:“父皇,儿臣有一些不明白。”
朱元璋说道:“什么地方不明白。”
太子说道:“而今曲靖一下,接下来一战应该是昆明了。
此刻将沐大哥召回来。
岂不是阻挡了沐大哥立功了?”
朱元璋说道:“你兵事上尚有欠缺。
第一,曲靖是怎么打下来?
是沐英迫降的。
朕的沐舍虽然勇猛,但是数千大破数十万的事情,他还做不出来。
是贼军心士气不足,自破也。
曲靖尚且如此。
昆明能好到什么地步。
此战之后,云南之战,定矣。
当然了, 云南土司不闻天威久矣,梁王好破,土司难定。
只是这里面还有什么大功吗?”
太子一愣。
也明白了。
不同是胜利,是不同的功劳的。
比如,朱元璋安排唐胜宗各地剿匪。
这战事未必轻松。
因为要钻山入林,用兵也不可能多。
可谓艰险。
但是有功劳吗?
没有。
剿灭土匪还要什么功劳。
如果失利更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而打土司就是这样的。
功劳少,苦劳多的任务。
“傅友德到底是征南主将,沐舍打得太好。
不将沐舍调过来,傅友德脸上挂不住。”
朱元璋说道:“再者。
北伐将起,沐舍脚程快些,还能到北平听用。”
太子顿时明白。
说道:“儿臣这就去安排。”
这就是上面有人与上面没有人的区别。
可怜的老傅只能在云南啃骨头。
而沐英却能到北平,参与北伐。
要知道在大明军功之中,以鞑子为最重。
也就是大明末年。
东虏赏格才胜过鞑子了。
历史上,沐英打得没有这么漂亮。
但也没有长期在云南。
而是时不时调到北方。
而今军械的变化,与傅忠的超常发挥。
让情况变得不一样了。
朱元璋自然有不一样的处理方法。
太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道:“父皇,朝廷大事,还由父皇决断,儿臣监国一事,是否?”
朱元璋摆摆手说道:“这江山社稷,迟早是你的。
你早些适应也好。”
其实,太子寿数不高。
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的。
好处是朱元璋对太子更放心了。
是的,虽然历史上说明太祖如何如何宠信太子。
但是政治家之间的微妙关系,正在盛年的君主与已经进入盛年的太子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是很多人难以察觉的。
是的,朱元璋一开始就认定了朱标为太子,一直没有动摇过。
朱标的储位很稳定。
但是朱元璋对太子一点限制都没有。
那就错了。
其实朱元璋在培养太子,与限制太子上面,都有很多手段。
寻常人是看不到而已。
毕竟朱元璋要一个得力太子,大明未来的明君。
但也不想让自己与李渊并列。
从太子最亲近的武将,是沐英蓝玉。
与上一辈子的武将都保持距离。
就能看出来一些端倪。
此刻朱元璋一方面担心太子寿数不长。
另外一方面有意无意地对太子更加信任。
不过,太子最大好处是懂分寸,不管是真情还是假意。
他一旦有时间,就向朱元璋请辞监国事。
只是,此刻的朱元璋也在反复思考大明的未来。
何夕在为大明未来打底稿。
朱元璋也是有自己的想法。
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与路线,政策,反复揣摩。
意图从中间汲取一些新思想。
朝政的事情,虽然每天都在看。
大部分丢给太子处置。
当然了,这也是因为冬天到了。
农业社会之中,冬天事情是比较少的。
朝廷固然忙碌,但是更多是年终总结。
在朱元璋看来是琐事而已。
太子说道:“父皇,这不大好吧。”
朱元璋叹息一声,说道:“这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