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对质(2/2)
郭桓总比那些备位画押的三旨相公强一点。
郭桓脸色不变,说道:“可惜大明不需要丞相。”
何夕说道:“能告诉我为什么吗?”
郭桓说道:“为什么?
为了政绩。”
何夕一愣,这个答案超出何夕预料之外。
他想过很多。
比如郭桓有一个悲惨的童年,他需要钱之类的。
但是何夕万万没有想到,郭桓居然是为了政绩。
这简直是背道而驰。
谁不知道朱元璋对贪污的零容忍,一个想要政绩,想升官的人。
为什么会犯下如此错误。
这简直是一个笑话。
郭桓有些凄惨地冷笑一声,说道;“怎么不相信。
你知道大明有多少官?”
郭桓不等何夕开口,说道:“京师加上地方,有品级的官员,大概有一万两千人。
你知道杭州有多少官员,仅仅是杭州城中,也不过四五百人。
多吗?
一点都不多。
你知道不说浙江,单单杭州城中有多少事情。
田赋要征收,城墙要修建,钱塘潮水凶猛,需要修建堤坝。
城中街道需要清理,道路修缮。
征收商税。
还有各种姓名官司,至于修建水利,劝学之类,不知道有多少。
这需要多少人来办?”
“杭州在职吏员有多少?
而为衙门奔走衙役有多少?”
“整个杭州城中,为衙门奔走的白衣,超过一万人。
这还是最少的。”
“这些人都要钱的。”
“朝廷征赋税,虽然让各地留存,但是这很有限。
而且各地转运,直接让县里对接各地卫所。
或者对接朝廷,由粮长运输我堂堂布政使,手中的钱粮,非常有限。
但是想要办事,怎么能没有钱。”
“这钱从什么地方来?”
“从各地地方挪用,让大户捐输。”
何夕冷笑说道:“但是浙江亏空最少一两百万石粮食,你给朝廷的账目也虚得很。
这就是你求的政绩?”
何夕对大明基层不大了解。
但是有些情况,他还是知道的。
郭桓说得对。
朱元璋搞出的财政体系,十分混账。
最大的问题是,朱元璋将事情的发展当成静态的来看。
而不是动态。
更是对官员不信任到了极点。
基于这两个原因。
朱元璋设计的财政政策。
首先,很僵硬。
比如各地的粮税,并不是从县运输到府,府运输到省,省运输到中央。
而是县直接对应某一个消耗粮食的单位,比如某卫所。
或者京师某仓库。
不经过官员之手。
在朱元璋看来,这种办法让百姓自为之,可以减少贪官污吏对百姓的侵害。
其次,根本谈不上体系。
虽然在各县府赋税有留存。
但是留存是从什么地方算的。
是原本定下来的县中各种开支的总和。
如果之前某一年县里各种开支是一万石,那么县里留存一万石,其余全部启用。
更重要的是,这一万石是以前分配好的。
县衙多少,巡检司说是,县学多少等等。
也就是各地财政几乎没有自由度可言。
不要说县令了。
就是布政使,他都没有多少可以灵活支用的钱。
简直是将官员当成贼来看。
好吧,在朱元璋看来,这官员就是贼。
比贼还狠。
故而朱元璋尽可能地将一切钱粮固定下来,减少官员上下其手的余地。
这也是朱元璋的一片爱民之心。
因为在朱元璋看来,但凡给官员自由裁量的权力,官员一定会将这些自由裁量的权力用来做坏事。
即便是现代,一些地方官僚的嘴脸也是如此的。
只是,这也极大地副作用。
任何事情都要钱的。
即便是当官正想有所作为的时候,也是有钱的。
当官的没有自由支配的钱。
那是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故而郭桓这样说,也未必没有道理。
但是。
有道理是有道理,这也算是大明的弊政之一。
不过看郭桓如此。
就知道,朱元璋如此设计制度是有道理的。
朱元璋都已经将官员当贼来防范。
结果还出了郭桓这种惊天大贼。
郭桓如果真是为了政绩,稍稍动动手脚,之后再将钱粮补上就行了。
但是几百万石钱粮,足够朱元璋再打一场鄱阳湖之战。
这是为了政绩?
wap.
/91/91296/204055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