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炼焦(1/2)

第二十九章 炼焦 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明代的苏钢一直到了抗日战争时期,还在生产。

甚至很多打击小鬼子的武器,都是由苏钢打造的。

就钢铁生产量上,有明一朝,决计不弱于西夷。

而且何夕是用现代的眼光看这个时代。

须知在甲午战争时期,日本的钢铁产量,也不过十几万吨,而今大明存货就有一万五千吨。

而且大明一朝,洪武年间仅仅是官方钢铁产量比较多。

而明中后期,官方钢铁产量变少,但是民间产量却成为主力,当时要比现在要多出好几倍。

只是明代统计数字一塌糊涂。

所以中后期根本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字。

只有一些零星的记录,比如一炉可日产六千斤铁。

估计明代中后期钢铁产量,在数量上不小于日本甲午战争时期,但是质量上估计要差很多。

而苏钢的生产方式,在西方开启近代钢铁产业之前。

都不能算是落后。

否则也不会顽强挣扎到了抗日时期,还没有终结。

在新中国开启引进苏联重工会之后,才成为历史。

甚至在大炼钢铁的时候,还有一次回光返照,所谓土法炼钢,就是这些工艺。

虽然而今大明钢铁还没有将最高科技,苏钢这个技能点亮,但是本身的技术积累却是非常厚实的。

很多问题,都是被人解决,甚至是重复解决了。

古代之所以没有一次将钢铁炼出来。

很可能是理念上的不同,比如对于钢,现代人理解与古代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现代人就是指碳含量在一定范围之内的铁炭合金。

但是在古代人怎么想?

是铁中精华。

既然如此,不经锤炼,如何能得到?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

古代最开始炼钢,就是百炼钢,之后很多思路都是从百炼钢之中延伸出来的。

这就形成了路径依赖。

甚至这种路径定义了钢与铁。

何夕想了想去,说道:“炉里面用什么燃料?”

葛工匠说道:“木炭,上好的柳木炭。”

何夕心中一动,暗道:“或许这就是原因了。”

他立即说道:“为什么不用煤?”

葛工匠说道:“大人有所不知,用煤炼出来的铁非常脆。

根本不堪用。

盖因炼铁当五行俱全。

铁矿,土也,木炭,木也,炉中自然有火,才能得金。

而用煤代替木,是五行缺一,故而不堪用。”

何夕一阵无语。

五行这东西,在现代仅仅是算命用。

但是在这个时代,是真指导生产生活的哲学。

何夕一阵无语,他忍不住问道:“这不是还缺水?”

葛工匠说道:“大人,铁水也是水。”

何夕一阵无语,他知道这个时候不是给他们上课的时候,他硬要讲课的话,估计他讲不明白,下面听不懂,还影响进程,三个月说起来时间很长,但实际上,时间很短。

他耽搁不起。

于是何夕一本正经地说道:“尔等有所不知,煤归于木,而不归于土。

煤是数万万年前,山河变动,将大量树木压在地下,不知道多少年后,演变成了煤,尔等应该看过,很多煤中有树木形状。

这就是明证。”

此言一出,这些工匠窃窃私语,觉得不错。

如果给一群士大夫讲,他们未必明白。

但是这些工匠都没有脱离一线劳动,亲手接触过煤是什么样子的。

自然知道何夕所言的是对的。

“那为什么用煤炼出的铁,都不堪用?”

葛工头,问出了所有工匠心中的疑问。

“煤里面含硫。”

何夕内心之中腹诽,但是这话却不能说出来,他依旧一本正经的说道:“你们为什么不用木材炼钢,反而要用木炭?”

“木炭烧得比木材旺。”

不知道那一个工匠说了一声。

何夕笑道:“这就对了。

这煤在地下多少年,也增添了土性,必须先将煤烧成炭,清除了土性,才能炼出更好的钢铁。”

何夕对于这些工匠积极发言,非常高兴。

毕竟他很明白,有些事情单凭他自己是做不来的。

只能发动这些工匠的积极性,才能做成。

何夕说道:“今天先说到这里,下面由葛老牵头,做两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就是将煤炼成炭。

另外就是准备一座高炉。

开始第一次试验。”

葛工匠说道:“小人领命。”

随即将其他工匠打发走,只留下葛工头。

何夕问道:“葛老,我不太懂冶铁上的事情,我交代的两件事情,什么时候能够做好?”

葛工匠说道:“城外有很多木炭场,只需稍稍改动一下就行。

而城外也有现成的高炉。

大概一天一夜的时间,就能准备好。

这是炼炭的时间。”

何夕万万没有想到这么快,说道:“那么后天。

后天我出城去看。

可以吗?”

葛工匠说道:“应该可以。

只是大人这一次需要其他变动吗?”

何夕说道:“不用,之前是什么样子。

这一次还是什么样子,不过将木炭换成焦煤就行了。”

葛工匠欲言又止,最后低头说道:“是。”

------ 等何夕回到宫中,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何夕只觉得腿酸疼至极。

可以在宫中骑马的人,都是达官贵人,甚至连徐达保持谦逊,都不会在宫中骑马。

所以何夕也不能骑马。

到了工部衙门,也不好骑马。

一天下来,他估计走了数万步。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没有卫星定位了,他手机上的步数也不显示了。

总之很累很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