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第二十八章 问题核心(1/2)

第二十八章 问题核心 葛工头无奈的说道:“大人,先要得钢,不管是百炼成钢,还是灌钢法都不是一步到位的。

比将生铁捶打成甲片要繁琐得多。

先将生铁制成钢,然后再用水锤击打,所需要的工时都要多于直接打造甲片。”

“百炼成钢,就是反复捶打,以至于百炼。

其中工艺繁琐,自然不用说了。

而今也就是造名刀宝剑时,才用这种办法,更多的是用灌钢法,以熟铁与生铁相合, 锤而得之。

虽然不用百炼,但依旧是很是繁琐。”

何夕听了,揉了揉太阳穴。

这是他之前没有想到。

一个很表面的问题,越挖问题越大,变成了一个最根本最基础的问题。

问题是炼钢这门技术,何夕也不是太清楚的。

如果大批次炼出钢铁?

何夕也不知道。

他沉默了一会儿,说道:“现在休会。

大家商议一下,有什么办法能够快速大量地炼出钢铁。

如果真有这样的办法,我会上奏朝廷,重重有赏。”

他本来还想说,不吝封侯之赏。

在他看来,如果谁能解决这个最关键的问题,封侯之赏都是少的。

只是他毕竟不是朱元璋,不敢做出这样的许诺。

随即,何夕下去之后,在旁边的厢房之中,屏退左右。

翻出手机,将上面关于炼钢的内容翻找出来,看了又看。

但是这也就是不到一页而已。

这是他从各种资料之中拼凑出来的。

铁的基本属性,钢与铁的区别。

炼钢的前置条件等等。

但是何夕翻来覆去地看,也摸不到头绪,比如里面提出一种炼钢方法,往里面吹氧气。

拜托,这是大明朝,哪里有氧气。

再比如,有什么电渣重铸法。

电在什么地方?

总之不能指望那一个太阳能充电器?

何夕心中想来想去,还是要群策群力。

依靠这些工匠的经验与技能。

他能做的仅仅是提一点概念而已。

“真不知道架空小说之中大炼钢铁是怎么做出来的。”

何夕心中暗道。

------- 何夕整理好思绪,再次来到大堂前。

在后堂他就听到了激烈的讨论之声。

他还听了一会儿,只是各种他听不懂的术语,让他不得不放弃了。

他咳嗽了两声,从后堂转了出来。

这些工匠立即下跪行礼,说道:“拜见大人。”

何夕说道:“无须多礼,落座。”

一边说一边在正位落座,说道:“你们想到了什么这办法没有。”

这些工匠目光就将目光投射向葛工头。

何夕说道:“葛老,你来说吧。”

“是。”

葛工头说道:“大人,我们讨论出来,可以在灌钢法上加以改进,将熟铁与生铁裹在一起,送入火炉之中煅烧。

生铁先融成铁水。

与熟铁混合在一起,进行锻打,会比灌钢法好一些。”

何夕并不知道,葛工头所说的这个办法,就是明中后的苏钢的雏形。

苏钢的生产基地在芜湖。

而大量铁匠都是从南京来的。

因为在明初,朱元璋聚集了天下能工巧匠在南京。

随着大明迁都等事情,南京重要性逐渐下降,这些能工巧匠一部分到了北-京。

自然也有一些流入民间。

而芜湖这些铁匠,大多从南京而来,恐怕不是巧合。

不过,何夕知道了也不在意,说道:“这个办法一次性能出多少钢?”

葛工头沉吟片刻说道:“一次,大概能出几十斤吧。”

何夕说道:“需要锻打吗?”

葛工头说道:“还是需要的。”

何夕说道:“如果将库存的生铁用这个办法全部锻炼成钢,需要多长时间。”

葛工头不说话了。

一万五千吨,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先要完成,三个月是决计不可能的。

所以没有说下去的必要了。

何夕也明白这种沉默的意思,他沉吟片刻说道:“我讲一些东西,这些是我从古书上看到的。

关于铁与钢的。

你们知道什么是铁,什么是钢吗?”

这些工匠一点面子都不给,根本不给何导师一点反应。

何夕只能继续讲道:“纯铁,其实比较软的。

我们一般见到的铁,是铁与炭的合金。

铁之中含炭比例,决定了他的性能。

含炭多的是铁,含炭少的是钢的。

而含炭越高,熔点越低。

这也就是为什么铁的熔点在一千五百度,而我们一般炉温在一千三百度左右。

就能冶炼铁。

但是想要炼钢,必须更高的温度。”

“至于温度这个概念,就是水从冰到沸腾,算一百度。”

说到这里。

下面工匠们更是一头雾水。

什么温度,什么铁与炭的合金等等问题,他们似懂非懂。

还要感谢汉语的博大精深。

虽然这些工匠望文生义,未必能准确地理解这些词汇的。

有些偏差,但并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比如炭,他们理解的不是,元素炭,他们没有这个概念,而是形象化的木炭。

温度更是不能理解了。

因为一千五百度,难道铁的熔点是水熔点的十五倍?

何夕深吸一口气,也不求他们理解了。

说道:“我们现在要三个月之内打造出足够的铠甲。
上一章 回目录 收藏 下一页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