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大明的家底(2/2)
就好像很多人说打仗,要一万大军,几万大军。
其实根本没有那回事。
不管什么时候打仗,都是按照建制来的。
在现代是几个师,几个集团军。
在明代,是几个卫所,几个千户。
决计没有说几万大军的说法。
军队武器也是如此。
三十万大军,需要的是多少根长枪,多少把弓箭。
多少副铠甲。
多少柄长刀。
多少火铳。
决计没有说几万人的武器装备这么说。
毕竟即便是军队与军队之间,因为部署的方位,所在地的气候,所需要的武器都有所不同的。
何夕对此一无所知。
自然不能从工部的账册之中,读出工部到底有多少万大军军械。
够不够南征军队使用。
又有多少缺口?
何夕索性不去看这些具体武器数量。
先去看工部的存货,生铁的数量倒是相当充足的。
数字很大。
三千七百四十三万斤。
只是何夕下意思估算了一下,先从斤算成公斤。
1871.
5万公斤。
吨是一千公斤。
往后面挪一个小数点。
18715吨。
一万八千七十五吨。
怎么说啊。
这数字似乎不小了。
但是何夕却有些高兴不起来。
对于一个人来说,拥有这么多生铁,不管是在后世,还是在这个时代,都是一笔庞大的财富。
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仅仅这么多钢铁储量。
是不是有一点少了。
哦,还要特别声明,这仅仅是生铁储量。
而不是钢铁储量。
何夕顿时觉得,这一万多吨生铁,造三十万的装备。
够用不够用?
他还没有来得及查明军武器编制,先查每一件武器对钢铁的消耗量,排除那些不明就里的铠甲名字,何夕从钢铁消耗量上来看。
似乎明军铠甲分成两种,一种是战兵的铠甲,耗铁四十斤。
一种是辅兵的铠甲 ,耗铁二十四斤。
一个枪头,一两三钱,一柄长刀根据形制的不同。
大概在两斤,三斤,四斤之间。
耗铁最多的其实是火器,几千斤上万斤的火器,何夕没有在工部的资料之中看见,估计是要么没有。
要么是单独铸造。
不算常规武器之列,没有库存。
但是耗铁几十斤到一百两百斤的火器太多。
让何夕数不胜数。
问题又来了。
这些火器在军中又是如何装备。
每一个千户装备多少?
是分散在全军之中装备,还是放在防御工事,如城头,营寨。
还是掌握在军中主将手中,有一支独立的炮兵部队。
不了解这些何夕就不能估算出来,需要多少铁量。
何夕翻看了半夜,只觉得伤脑筋。
又在自己笔记本与手机之中翻找。
何夕无数次后悔,如果上天给他一个机会,他决计会将手机与电脑之中的储存空间全部存成穿越所需的技术资料,而不是现在,在无数不知道什么时候,存下来的资料之中,翻找看看有没有有用的。
说实话,历史与科技发展的资料还好找。
毕竟上学的时候偶尔也读过一些。
特别是历史,明朝那些事情,某某讲历史。
也是很有名的。
但是这种专业的武器打造,乃至于冶炼的技术资料。
之前给何夕,何夕都不会看的。
而今全然傻眼。
只能依稀地看到,什么高炉,焦炭,预热,鼓风,转炉,平炉,似乎还有一个马丁炉。
至于马丁是谁?
鬼才知道。
何夕一脑门子浆糊,相对无言,根本不知道该从什么地方下手。
心中暗道:“我该怎么才能给朱元璋展示现代科技的力量?”
一时间何夕有一种冲动,将眼前笔记本电脑,与手机扔给朱元璋得了。
让他自己来找。
简直是难为人。
不过,这仅仅是想想而已。
天快亮的时候,何夕才抓紧时间眯了一会儿。
连衣服都没有脱。
因为他知道明天一天,有很多事情要做。
wap.
/91/91296/200798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