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书成(2/2)
朱元璋对何夕这两本小册子的态度,也是如此。
一方面,他想从这些东西,去感悟后世的种种。
反思他而今的政策。
而另外一方面,朱元璋也反省想证明一件事情,那就是何夕是不是在信口雌黄。
说实话,如果不是朱元璋那日亲眼看 见,何夕从虚空门户之中摔了下来。
他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如此荒谬的事情发生。
再加上朱元璋原本就多疑的性子。
让他完全相信如此离奇的事情,实在有些不大可能。
所以,他想从何夕手稿之中。
找破绽。
这书,他不急于今日读。
只是草草翻了一遍,就看见了何夕目光落在金笔上。
何夕说道:“说常用也常用,但是近一二十年,用钢笔的人,也越来越少了。
都是用圆珠笔,中性笔。”
朱元璋说道:“钢笔?
这笔在你们哪里是用钢做的?”
何夕说道:“这其实是西人发明的笔,西人古代,也就是现在,他们都用羽毛笔,就是拔下飞禽的羽毛,上面打孔,然后蘸着墨水写字。
到了后来,科技发展才有人发明出钢笔。
应该是用钢造的吧。
具体我不清楚。
不过,我带来一根中性笔,陛下也是见过的。
我来之前大多都在用中性笔了。”
“而且因为工艺的问题。
这笔老出毛病。
而后世的钢笔,可没有那么多的毛病。
一根钢笔能用好多年。”
朱元璋拿起金笔,在面前的纸上写了几个字。
纵然朱元璋没有学过硬笔。
但是朱元璋也是练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毛笔字。
自言自己的毛笔字,能够出去见人的地步。
虽然谈不上多好,但想来比后世的书法爱好者要胜过许多。
毕竟一个是爱好,一个工作技能。
但凡毛笔字写得好的人。
写硬笔一般都不错,毕竟汉字是一样的。
甚至写毛笔字的人对字形架构等方面,比写硬笔的人感悟更深。
朱元璋就是这样。
写出来的字,刚硬深刻。
倒也不差。
朱元璋说道:“这笔,倒是不错,只是毛病太多了。
还要用金子打造,天下方定,百业待兴。
容不得铺张浪费。
你在宫中尤其是这样,岂不知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今后这笔,你只能私下用,还是好好练你的毛笔字吧。
不能一直这样。”
“是。”
何夕说道。
他心中暗道:“看来,我一定要在毛笔字上下功夫了。”
此刻的朱元璋好像真是何夕的长辈一般,言语之中,有一些温情,说道:“不过,此事不急。
你前段时间,献策有功。
而今献书有功。
俺不能不赏。
我又不知道,赏你一些什么。
今日,你自己开口,想要什么,尽管开口。”
“我想要什么?”
何夕一愣。
朱元璋说道:“对,你想要什么?”
朱元璋如此问,也是有深意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虽然不愿意,但也不能不相信,眼前这个人,很可能真的是从后世来的。
如果说之前他说的那些历史是佐证之一,而今钢笔,或者说金笔也是佐证之一。
何夕在银作局的一举一动,都有人汇报到朱元璋这里。
朱元璋从何夕的举动之中判断出,何夕对钢笔这东西,仅仅是知道结构而已。
具有怎么造。
何夕是不知道。
但是这东西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却造出来。
朱元璋也算见多识广了。
这种笔是从来没有见过的。
他甚至派锦衣卫专门抓了几个海商,或者与西洋有联系的人。
也没有见过这种笔。
须知,元朝的时候,与西方联系不少。
否则也不可能有马可波罗游记。
而今虽然大乱方定,但是滞留在中国的外国人,也是有不少的。
既然都没有见过。
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现实,这是何夕从未来借鉴过来的。
以此为前提,朱元璋要思考如何安排何夕。
面对何夕带来的种种好处,朱元璋决定将何夕攥在手中,这也是给何夕造假身份的理由之一。
但是这还不够。
朱元璋这么多年来,对人心揣摩得非常到位。
知道得人难,得人心更难。
想让何夕真心实意地为自己办事。
他还要做很多事情。
不过,朱元璋毕竟是朱元璋,当年推赤心入腹中的事情,也不是没有做过。
而今拉拢一个小娃娃的心,更是轻而易举。
不过,先拉拢人心。
就要先知道,这个人想要什么。
这就是朱元璋不直接赏赐,而是询问何夕的原因。
wap.
/91/91296/20079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