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书成(1/2)
第十四章 书成 在徐保儿的督促之下,大概一个时辰之后。
老工匠捧着一个托盘。
红木托盘之上,有一层绸缎。
绸缎上并排放着十根金笔。
是真的金笔。
整个笔杆与笔帽都是金银错的工艺。
何夕拿来一根,很压手,大概有一两百克,虽然金色不纯,至于价值,已经不是何夕可以估量的了。
何夕没有见过如此大的金件。
更不要说,这一下子有十根。
何夕一时间,有些失神。
他这一段时间,虽然一直住在乾清宫中,身处大明最核心区域。
但是何夕却没有太多的感觉。
无他,朱元璋的生活朴素。
朱元璋的乾清宫,不过是房子大一些而已。
吃的东西,也是粗茶淡饭。
最多的时候,也不过四菜一汤。
比后世的工作餐强不到哪里。
倒不是说御厨不行。
大明刚刚开国。
谁也不敢糊弄朱元璋。
大明的御厨还行。
但是缺少后世很多调味品。
在何夕吃了也觉得平平。
何夕根本没有感受到,大明王朝权力与财富。
甚至有一种还在现代的错觉。
而今日,何夕忽然才意识到,他是在什么地方。
十根金笔,即便不是纯金的。
在后世,也是何夕要辛苦工作好几年才能赚到的。
而今却是他开口,就到了他手中。
诚然,现代的科技与后世不能比,但并不代表,大明顶级权贵与后世的小老百姓的享受是真的一样。
此刻,何夕心中发生了什么改变。
只是这改变一时间也说不清楚。
“大人,先试试笔吧。”
徐保儿赔笑道。
何夕说道:“好。”
随即拿起一根金笔,吸好墨水,开始写字。
果然金笔头又软又耐磨,何夕写字很顺手。
何夕说道:“不错。”
老工匠立即说道:“大人,这笔因为墨水的原因。
每人吸入墨水之中,如果不写,必须立即清洗干净。
所以,备下十根。
让何大人备用。”
何夕被这奢侈,不知道如何面对,看着金晃晃的金笔,小心翼翼拿了起来,说道:“好,多谢你了。”
他心中暗道:“这个是黄金啊。”
他这一辈子都没有想过,用黄金作笔。
------ 虽然银作局的工匠,几乎是等于大明工匠最高水准了,但造出来的钢笔,不,现在应该叫做金笔,依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什么塞墨,漏墨等等。
简直是层出不穷。
此刻的何夕才知道,为什么要一下子造十支笔。
因为在出了问题的事情下,可以轮换,甚至有几个专门大匠,等着给何夕修笔。
事实证明,权力的好处。
让人无法想象。
就这样,虽然工艺不足,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在大量资源堆砌之下,何夕在用笔上并没有遇见什么问题。
毕竟有问题,只需给外面的侍卫。
再取一根用便是了。
而且经过这么多天的磨合,这金笔也是越造越好了。
而且何夕也不知道,银作局为他造了多少笔,用了多少金银。
反正这金笔用得越来越顺手了。
据说连墨都是专门研制的。
其中花了多少人力物力,何夕都不敢去计算了。
就在也大概半个月。
何夕终于用二十多万字的篇幅,将六百年的历史,与科技缘起,发展,作用。
重要人物都写了下来。
不过,何夕也留了一个心眼,六百年历史,写到了清朝灭亡。
至于后面的都没有写。
是的。
对于民-主共和,共产-主义。
何夕也不知道该怎么给朱元璋说,他担心这些无君无父的话,讲给最独裁的皇帝听,是会葬送自己的小命。
只能留白。
拖延一二。
这样的工作量,不知不觉之间,何夕读书时候手指上的老茧,再次长了出来。
好在终于完工了。
这一日,何夕等朱元璋将上午的奏疏批阅完了。
这才将两部书呈上。
朱元璋二话不说,推开手中的事情,细细看了起来。
何夕只能站在一边等候。
有些无聊的何夕无意将目光转到书案之上,他忽然看见一丝金光,定睛看过去,却发现了一支金笔。
与何夕看到的款式一模一样。
何夕心中暗道:“没有想到,朱元璋也用这个。”
“这东西,是你们常用的笔吗?”
忽然一个声音传来。
正是朱元璋,却发现朱元璋并没有细看,只是粗粗翻阅了一下。
在朱元璋看来,这里面很多东西都是需要揣摩的。
似乎是后世知识得到太容易了。
以至于后世很多人读书习惯与古代人截然不同。
很多古人一辈子能读的书不过几十本上百本。
所以每一本书都深读细读过。
甚至凡是读过的书,都能诵咏之,也很正常。